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情感日记 > 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

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93K 次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氛围、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的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

人在未成年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知发展也不完善,必须依赖别人,出于生存的本能,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到带到了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中,并且自己还觉得是理所当然。如果没有深入的发掘,大多数人尚不能意识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哪些好的影响和不良影响。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饭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一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一、缺失的爱

记得小时候父母亲就经常吵架,母亲是沾火就着,无缘无故发脾气,大喊大叫,听够了那种声音,有时那种声音让自己脑袋都难受。父亲特别能干,里里外外地忙活,母亲什么也不做,她就是各种看不惯父亲和我,然后没有来由的发脾气,父亲不会哄,要么躲出去,要么争吵。母亲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来都是别人不对。自己小时候挨了好多打,但是后来跟她说她都不怎么记得。我深知自己受到的伤害,无故大喊大叫对孩子精神、心理以及身体,未来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沟通方式会产生特别不好的影响,所以在面对自己孩子,就特别的注意很多细节。善待孩子,孩子是无辜的,给他做好示范,如果他真正想用心地做一件事情时,就要有毅力坚持下去,终会有结果。当然不听话时需要合理的方式干预,但是不需要打骂,以身作则,讲道理,孩子也会慢慢接受的。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所以,原生家庭出现的问题,一定在自己这里改过来,不要恶性循环。

二,入骨的恨

一段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让我记忆深刻!有一天放学之后,名叫格格的学生并没有着急着回家。而是待在教室里迟迟不肯离去。直到老师下班去锁门,他仍然不肯回家。于是,老师问他:“宝贝,为什么现在还不回家呢?”他苦笑了一下,说:“老师,让我再待一会儿好不好?我不想回家。”那种笑,让老师至今难忘,是那样的无奈,那样的酸楚,那样的让人无法理解,因为那是来自一个不满12岁的孩子的表情,似乎他已饱经风霜!老师下意识地问他:“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老师可以帮助你吗?”他抬起头望了望老师好像有话要说,可欲言又止。老师一再追问,到底怎么了?没想到,他嚎喝大哭:“老师,我恨他,我恨爸爸,我一天也不想见到他。”边说边一直不停地摇晃着脑袋补充:“妈妈说,家丑不可外扬,这是个秘密,真的不能说!”当时老师似乎猜到了,一定是家里出了问题。于是老师站在孩子身边蹲下来摸摸他的头,对他说:“格格,既然妈妈认为这是个秘密,那老师就不问了,等你想说的时候再告诉老师,老师是一定可以帮你保守秘密的。而且,如果你愿意,老师是可以帮助你的。”格格没有说话,而是怔怔看着老师。那一刻,仿佛空气也凝滞了……迟疑了很久,他似乎感觉到身边的这个人是值得信任的,终于开腔了。他怯怯地告诉老师,爸爸每天喝醉酒后,很晚很晚才回家。每次一喝醉酒就开始撒酒疯,于是就打妈妈,就骂格格。几乎天天是这样。格格妈妈简直要崩溃了。而他,却帮不上妈妈什么忙。只能远远地看着流泪,严重的时候,爸爸甚至要拿出菜刀来杀妈妈。而格格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把菜刀藏起来,生怕喝醉酒的爸爸晚上回到家又要拿出菜刀来,在妈妈和他的面前晃晃地举着,示威着......

三、难还的情

人们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句话的确是有道理的。

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当上父亲,那么他便很难体会当年父亲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一个女人如果没有成为母亲,那么她也无法体验到作为母亲的伟大付出以及对子女的无限牵挂。

可是,真正等到昔日的男孩女孩长大成人,并且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之后,曾经年富力强的父母早已迈入人生的暮年。有人说,能够在年迈之时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人生的一种福气。可是,有些为人子女却不懂珍惜这种福气。

他们把父母健在的状况视为理所当然,更有一些人,甚至将年迈的父母当成一种不愿背负的负担,这些人从来都不想着如何关心父母、理解父母、使父母拥有一个快乐的晚年,而是想着如何摆脱赡养父母的责任,如何从父母那里索取更多东西。父母的恩情比山还要重,比海还深。未曾为人父母之时,人们或许只将这句话当成一句充满夸张色彩的口号。

父母的爱其实根本无法用语言道尽。如果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对待自己的父母能够比得上父母对待子女的十分之一用心,那就很难得了。子女孝敬父母,就应深入理解、体会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所耗费的大量精力和血汗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最真诚、最伟大、最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怀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敬爱之心,去关心、照顾、侍奉父母,使他们感到舒心、愉快和满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其中多少心酸为人父母的儿女会有深刻的体会。小时候家庭环境不幸福的孩子,心里总是觉得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再加上一些常年积攒下来的矛盾,就会有摆脱父母的想法。有的人觉得自己长大了,挣钱了我把小时候你养我的钱还给你就两清了。亲情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也没能还清父母的恩情,何况身外之物呢!

四、爱能释仇

电视剧《都挺好》,讲述了职场金领苏明玉从小在原生家庭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成长,被迫和家庭断绝关系后又因母亲的离世不得不和原生家庭继续纠缠的故事

这部家庭伦理剧比较完整呈现了“中国式大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冲突。其中涉及到的重男轻女、妈宝男、啃老、养老问题……这部剧展现的已经不再是苏家人的故事,而是万千中国家庭的缩影。很多人,都能从剧中某个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苏家母亲重男轻女、强势霸道,二儿子苏明成要2000块钱出去旅游,苏母愉快地答应了。而小女儿明玉要1000块报高考强化班,苏母却嫌太贵;吃早餐,两个哥哥永远是火腿加鸡蛋,而她只能吃泡饭;哥哥们喝果汁牛奶,她只能喝白开水;哥哥从学校带回的脏衣服,苏母都会逼迫临近高考的明玉帮他洗;老大明哲想出国留学,家里没钱,母亲就卖房子。老二明成结婚,母亲卖房子给他买婚房;甚至招呼都不打就把明玉的房间给卖了,让18岁的她睡在他们的房间里。明玉成绩好,想考清华,苏母却不让,逼她读免费的师范学校,说一个女孩子上那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后来忍无可忍的苏明玉和母亲据理力争,母亲却说出这样一番话——你怎么能和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18岁,你以后还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与其他家庭伦理剧显著不同的是,《都挺好》在呈现中国式家庭的“撕扯”和冲突的背后,尝试塑造新的女性观:面对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原生家庭和父母,女性是否一定要继续隐忍?

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缺爱的女性更倾向于讨好原生家庭

苏明玉的遭遇,让不少人联想到了《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她们都是原生家庭里那个被忽视的孩子。樊胜美的表现其实是大部分女孩儿的选择:她们要当“扶弟魔”,做哥哥弟弟的“输血库”。

女儿成年后对原生家庭的习惯性讨好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心理学理论表明,在多子女家庭中,那个被忽略的孩子往往更倾向于讨好家庭。被父母过分宠爱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感受,甚至希望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而被父母忽略的孩子则因为缺爱,容易自卑,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因而尽自己所能的满足父母的需要。对父母尽忠尽孝,只为了得到父母之前未给予自己的爱与关注。

当成家立业以后,爱人和孩子会在时间的消磨下让自己慢慢释怀,最终走向正轨。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