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感悟日记 > 日记借鉴精选

日记借鉴精选

推荐人:静夏 来源: 阅读: 1.81W 次

因为在农村,所以不知道什么独树一帜啊,宣扬个性,从小不阅读,只知道老师要的是分数,受到老师的鼓励就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其他的或许就交给所谓的宿命了吧。偶然,完全是偶然,我不像城里的孩子从小接受绘画舞蹈声乐的培训,没有看过一本完整的课外书,不喜欢奥数,不知道新概念作文,自然我天生没有艺术修养,后天的潜能的挖掘到了十五岁左右,恰好看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模仿他的文笔装深沉,假装知识渊博(其实完全没有摆脱功利性的想法),邯郸学步地写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的不同看法,极端地批评小说中的母亲的拜金主义和道德的沦丧,完全是羊脂球附身了。

日记

写完了自己一看,可以写的更好,最重要装深沉能博取女孩的青睐。我从功利性地喜欢文学,到寻求灵魂的寄托而静静地写日记,写小说,然后对文学麻木不仁,遂对荒诞的生活感慨万千。我为什么要写作呢,并且为何不干脆一点,自杀解决痛苦呢,仅仅是因为看了维特,知道了歌德把失恋的痛苦转化成写作的动力而免于自杀吗?仅仅是因为接受了史铁生的关于宿命的解释才坚强地活下去吗?我做不到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绝望之中的麻木,我写作为了爱情,如果有女孩支持我,我肯定不会痛苦,而振作起来。过了一阵子我又想想,精神病院是我一个人的地坛,我会和相信宿命的女孩邂逅的。

为什么要让我喜欢的女孩聆听精神病人呻吟的声音呢。这种束缚太残忍了。中国不是好像只有一部关于精神病人的黑色幽默电影《The Double Life》吗,虽然批判社会的浮躁心很是犀利,但是不深刻,把情人的丈夫逼进精神病院,来成全自己和他携手终老,这是病态的人生,也可以折射出国人的功利和爱情的疯狂。但这和在象牙塔里,在学校的年轻人没有关系,虽然我很佩服电影中疯子给院长一巴掌的经典的幽默情节,让我忍俊不禁,我也琢磨着对老师也这么干,但是我还是放弃了哈。

精神病人不止于愚弄形式主义和反映国人浮躁的心理,我所看到的精神病人并不是那样给大众取乐的,他们在信仰宗教,互相搀扶,携手与共,艰难地互相理解,互相倾听,而我恰恰朦朦胧胧地觉察到他们的最真实的想法:癫狂,被害妄想,精神分裂,幻听,偏执,安于现状。他们是病态的,没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总是敢打医生,打护士,因为他们知道被电疗的后果,给医生一巴掌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仔细想想,不管怎么样,我要是把精神病人写出了名,那么他们就会更有可能接受社会福利,说不定还能复兴“嬉皮士运动”。这样想着想着,对感情的记忆就真的麻木了吗。

靠在围绕着医院的芭蕉树下,突然想到她不会来这个医院了,因为她害怕强迫症具有危害性;躺在树下的草丛中,静静地冥想,对,她不会再来了,我祝她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却离不开精神病院。两年前我是不会感受到喜欢一个人的那种激动的心情,我只知道,我要面对中考,为什么要中考,中考之后干什么,这是老师帮我们回答的,我无权不在老师的阴庇和夸耀中作为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模仿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的风格,并决定自己的未来。

看,生活就是这样被命中注定像囚犯一样指引,我现在都忘了我那时暗恋的对象。这两年真是可怕,记忆的纯真为何不复存在,我那时做着怎样的梦呢,像动漫侧耳倾听那样纯粹吗?纯粹得都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