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战史风云 > 唐宪宗削藩之战的和平背景:和平的意义及后果

唐宪宗削藩之战的和平背景:和平的意义及后果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5W 次

唐宪宗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唐元和元年)到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在唐削藩战争中,唐宪宗李纯为削平割据势力,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的作战。

唐宪宗削藩之战的和平背景:和平的意义及后果

战争背景:

唐朝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自此,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之治,好几代人的努力在几年内一去不复返。李唐王朝的国力由盛转衰,人口也开始锐减,这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唐宪宗削藩之战的历史大背景。在国力衰微的同时,因玄宗肃宗在军事决策上的失误,这导致回鹘吐蕃等外族的轻视与土地掠夺。肃宗代宗在平叛过程中,大封节度使等一系列藩镇,使得全国基本上处于藩镇割据状态。在唐德宗时藩镇更为嚣张跋扈,视中央政权如无物。顺宗尝试改革,但其在位时间短,影响和效果甚微。永贞元年八月乙巳日,唐宪宗李纯就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登基。宪宗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复大唐之威,“志平潜叛”,早年又经历了泾原兵变磨砺了心智。因此早已看不惯藩镇飞扬跋扈的宪宗,在元和新政初期有计划地任用了部分的勇武之士,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然后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削藩战争。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势

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的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最终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割据状态,在唐德宗时期,藩镇更是嚣张,完全不把中央放在眼里。宪宗李纯登基后,一心想要恢复大唐之盛,就励志一定要削藩,就这样,开始除了长达数十年的削藩战争

削藩之战的过程

永贞元年,杨惠琳叛乱,,宪宗命令河东兵、天德兵前去平乱。三个月后,张承金斩杀了杨惠琳,宣告平定杨惠琳成功。

之后,宪宗又派高崇文、李元奕讨伐刘辟并抓住了李康。紧接着,越来越顺利,严砺上收复剑州,高宗文攻克了梓州,高崇文和刘辟在鹿头栅大战。

高崇文破敌万余人,严砺又在石碑谷大败刘辟,同日高崇文收复了汉州,高崇文和刘辟在玄武大战,高崇文又一次打败了刘辟,严砺又又在神泉击败了刘辟,高崇文攻克成都,活捉刘辟,将其押解回长安。最终,刘辟和他儿子刘超郎等九人在长安伏诛。至此剑南西川叛乱被平。

之后的几年,宪宗又派人平定了镇海叛乱,平定了义武叛乱和张伯靖叛乱,元和十月,宪宗又成功收复了魏博六州。

元和十二年,宪宗平定了淮西,这也使淮西割据三十多年后,重新回归到了唐朝的统治。

自淮西被平定之后,宪宗又立刻首付了成德,使成德也归顺了朝廷。

元和十四年,李愬在沂州击败平卢军,攻克丞县(唐蓝陵县)。之后淄青和它所属的十二州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了下来。

至此,宪宗削藩大获全胜,结束了自代宗皇帝以来,长达六十年时间的藩镇跋扈时期。

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虽然说宪宗的削藩之战还有一些不彻底,但是他的这个战争对于唐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宪宗不像之前的皇帝纵容藩镇,而是对他们施展武力,这使得下面的藩镇开始害怕。唐朝中央威望有了提升。

再者,宪宗打了持久战,长期又鉴定的发兵平叛乱,从不放弃,这很好的打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也疲于战争,最后才不得不看到了朝廷的决心,最终得以归顺。

最后,宪宗结束了60年的割据状态,使得国家至少在名义上实现了统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分崩离析。

即使最后藩镇没有被全部打压,但是情况比之情好太多,对唐朝整个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正是这场战争,唐朝才能保留余下一百多年的统治,促进了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战争结果:

宪宗削藩的结果是成功的,但却是短暂而且不彻底的,藩镇割据以唐宪宗的死亡为起点立再次开始。

唐宪宗在执政后期已经开始懈怠,大有重蹈唐玄宗覆辙的趋势,而且削藩结束后并没有立即跟上急需的政治治理。所以自宪宗死后,藩镇便失去了强劲的约束力。而再加上继为的穆宗对待藩镇的策略错误,导致各个藩镇又重新开始了割据。

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宪宗对当时的削藩政策出现了偏差,一味的强调武力削藩,而不去考察藩镇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所需的政治策略。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