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 萧红写过哪些诗

萧红写过哪些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5W 次

萧红写过哪些诗

萧红写过哪些诗

关于萧红的诗,可以说写的很多,但也可以说写的不多。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苦杯》,另一首就是《拜墓诗》了。萧红写诗,像是一个人在絮絮低语,感情倾向太明显。

拿《苦杯》这首诗举例:“带着颜色的情诗,一只一只写给她的,象三年前他写给我的一样,也许情诗再过三年他又写给另外一个姑娘。”这诗句是明显指代萧军,那个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已经走向了陌路,她在哭诉她有了新的恋人。“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的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的悲哀的心的。”这一段又是在说自己的难过。到了“感情的帐目,要到失恋的时候才算的,算也总是不够本。”这句话的时候,开始了萧红自己的爱情哲理。到了最后“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的路程,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表达了萧红内心的绝望。

而《拜墓诗》就比较的简单明了,却字字泣血:“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萧红对于自己恩师的那份情意。

萧红的诗,以以上两篇为例,写的直白,却又是不乏思考。也许她曾经写了很多的白话小诗,不过现在留存下来的,的的确确是不多的了。

萧红的作品生死场的介绍

《生死场》是萧红得到鲁迅赏识的一部小说,鲁迅特地为《生死场》作序,鲁迅在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萧红所特有的女性角度的笔触细腻,还有着明丽和新鲜的特点。那么,小说《生死场》对于萧红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萧红的《生死场》又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些什么呢?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经典名篇,作于1934年9月。它透彻而又深邃的诠释了人性这一古老的问题。萧红在《生死场》中对于人生的思索超越了同时代的一大部分作家。萧红描写了东北最底层的农民们贫苦无依无靠的生活。《生死场》的背景是哈尔滨近郊某个不知名的农村,村民们牛马不如的生活与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和牲口。《生死场》通过村民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和抗日的故事,向我们表达了中国人“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当时东北沦陷的社会背景使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生死场》是一个典型的抗日题材作品,但是萧红在《生死场》中对于女性生育死亡与病痛死亡描写,使小说中的激进的女性主义得以显露。以《生死场》为原型的同名话剧在北京上演时,引发了社会的追捧与热议。戏剧界和文艺界的专业人士对于萧红的《生死场》的关注度也超乎了平常作品。该剧在2004年再次上演,并且一举将四项戏剧大奖收入囊中。

萧红和端木蕻良是什么关系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和自由。虽然萧红一生之中与多个男人有些感情纠葛,但是真正与萧红结为夫妻并在最后时刻依旧陪伴在萧红身边的男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萧红相识在1937年的武汉,当时的萧红还正在与萧军谈恋爱,端木蕻良和这对情侣都是来自东北老乡。几个人相识之后便在一起同吃同住,情同兄弟姐妹。慢慢的,端木蕻良给萧红留下的印象越来越好,两个人也会在相同的问题上有一致的看法。端木蕻良的文人气质与萧军的粗犷豪放不同,很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温柔。当大家在问题上发生矛盾时,端木蕻良一般都和萧红持有共同的观点与看法。

对于萧红来说,最要命的就是端木蕻良不仅仅是尊重她,而是大胆直白的赞美萧红的作品,甚至说,萧红的作品成就超过了萧军。这一点让萧红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认可,这对于她这一个自立自强的新女性来说,得到认可是最重要的。渐渐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有了裂痕的两个人越走越远。萧红端木蕻良萧军三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后来萧红在与萧军分别后就与端木蕻良在一起了。

萧红端木蕻良的结合受到了当时朋友们的不支持和社会舆论的打击。不过无论如何,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端木蕻良陪在身边。

作家萧红为何要改名为萧红

萧红为何要改名为萧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那时候萧红与萧军感情甜蜜,虽然生活困顿,到处漂泊,但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反而让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于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萧红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萧红,与萧军一道,组成了“小小红军”,这既是他们深厚感情的象征,也坚定了他们二人追求理想的决心。

后来萧红以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一炮而红,迅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部作品得到了鲁迅等文坛大家的极力推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从此奠定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也正因为此,萧红就更加喜爱她这个笔名了,于是就舍掉她其他的笔名,从此萧红这个名字就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亮丽的符号,并且伴随了她的一生。

当初萧红之所以要改名萧红就是为了纪念她与萧军的爱情,可是这个名字给她在文学创作上带来了好运,却无法挽救消失的爱情。随着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安定以及在事业上的成就,这对“小小红军”,越来越貌合神离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以至于萧军甚至对萧红拳脚相加,而瘦弱的萧红只能默默承受,当时萧红还怀着萧军的孩子。萧红只好痛苦地与萧军分手,一个人去日本疗伤,而萧军也去了延安,两人渐行渐远。萧红当初改名萧红也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了。

萧红的一生是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

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是对萧红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这句话形象概括了萧红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就是小编所喜欢一句萧红名句。萧红用简朴的语言描写黄瓜和玉米开花结果的现象,黄瓜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愿望开花结果,玉米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长,没有人不约束和阻碍,而作者自己却都在受到束缚,身心自由受到限制,处处都受到封建理念的限制,无法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作者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生母去世后,父亲又重新找了妻子,家中只有祖父对她好,祖父去世后,为了追求民主和自由,萧红就逃离了家庭,到宽阔天地生活,在逃离后,也常常到处碰壁,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大地,封建势力还那么的强大,束缚着热爱自由的心。萧红在小说里写下这段话,反应了她一颗无限向往自由的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