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文史天地 > 2017年放假多少天?现代的春节是怎样放假的?

2017年放假多少天?现代的春节是怎样放假的?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W 次

2017年放假多少天?现代的春节是怎样放假的?

2017年的春节是几月几号:

2017年的春节是1月28日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2017年春节的放假安排。1月27日至2月2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2日(星期日)、2月4日(星期六)。

2017年春节放假安排时间表:1月27日-2月2日

2017年1月27日(星期五)是除夕。

2017年1月28日(星期六)是农历正月初一,为2017年春节。

那么古代的春节是怎么放假的呢?又是放假几天呢?

其实,古代很多时候是七天假,恰恰是古代官员们的黄金周。唐代法律规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个节日都要放假七天。

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时期,曾经颁布《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春节,意思是说。春节和冬至分别放假七天。唐朝初期,寒食节放假三天,后来寒食节假期也增加到七天,这样,唐朝全年就有三个“黄金周”,而且高速绝对免费。《唐会要》记载了唐德宗贞元年间(779-805年)调整全国假期的情况,除将寒食节三天假期调整到七天外,还规定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诞辰日等一律放假三天,此外还有21个传统节日放假一天。这样看来,唐朝法定假日远远超过当今。唐朝春节七天假是按照“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即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与初一之后各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当天,刚好七天。也就是从腊月二十八放到正月初四,初五开始上班,这样规定似乎更合理。在唐朝,学塾也有类似于现代的“寒假”,一般腊月二十放假,正月二十开课,放假整整一个月。

唐朝的官员则要辛苦些,大年初一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提早上朝给皇帝拜年;地方行政长官春节期间必须在衙门值班,不能回家,家人则可以到衙门里与之团聚。唐代田园派诗人韦应物曾经做过苏州刺史,他写过一首《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淮滨益时候,了似仲秋月。川谷风景温,城池草木发。高斋属多暇,惆怅临芳物。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大意是说:自从做了县太爷,就没回家过过年,头发白了,没心思观赏春秋景物,衙门里冷冷清清,无聊得很,想念亲友的日子也没有个头儿。前文提到的唐德宗也写过一首《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勇余矜捷技,令肃无喧声。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接受了百官拜年,还阅了兵,忙了一天,意犹未尽。唐德宗安史之乱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个烂摊子,比较勤勉。他在位期间,文武群臣实行单双日休假,单日上朝,双日休假,七天假期只能休四天。

到了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了,官员们的幸福指数蹭蹭往上升。宋朝春节也是七天假,似乎并不长,可宋朝的春节假期经常跟其他假期(比如元宵节三天假期)连在一起,就成了长假。

正月初一前后各三天。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自宋太宗至宋真宗(976-1022年)时,春节、冬至、寒食均是七天假期。中秋、重阳、端午、七夕等等节日,最多只有三天假期,甚至缩减为一天假期。宋代的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三个时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也一度放七天假。此外宋太祖赵匡胤的爹腊月初七去世,曾规定放假七天;宋仁宗的娘腊月初十生日,曾规定放假三天。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这样算来算去,从腊月到正月,有好几个长假,上不了几天班。

宋代地方官比较幸福,每年腊月二十“封印”回家过年,正月二十“开印”,放假一个月。朝廷大臣初一要上朝,不得请假。大三十吃完团圆饭守完岁打个盹儿,正月初一凌晨就得赶往皇宫,参加“正旦大朝会”,跟皇帝老儿拜年,届时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献礼。皇帝赏赐每人一朵花,插在官帽上。宋代放假费时,著名大臣包拯包文正曾经曾经将春节七天长假改为五日。据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载:“包拯为三司使,上言:每节假七日,废事颇多。请令后,只给假五日,自此始也。”包拯是个工作狂,宋仁宗时他当过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他上书仁宗皇帝,将七天长假掐头去尾,缩减为五天。此举招致绝大多数官员不满,宋哲宗时,春节假期又恢复到了七天。

到了明清时期,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不过,到了清朝公务员的“黄金月”还是有的。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又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前后也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每至封印之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

古代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国家体制之外的其他阶层特别是农民没有放假的规定。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不过对于农民来讲,可以因农时而自主支配时间,放不放假意义不大。

当今的休假只能国家层面统一,而出台的休假方案颇受诟病,尤其是春节假日的安排更令人不爽!在宋代以前的休假,只适用于官吏,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啥时候放假、怎么放,国家不管。宋代以后,休假才不再是官吏的特权。即便如此,古代的春节依然人流涌动。我们现在一到春节,春运就成了大事,古代人虽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他们一样也得坐着马车、走着路、骑着驴儿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这其实也是一场小规模的春运。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过春节的热情。

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道出了,古人过年的愉快心情;而清代诗人黄景仁的“千家笑语漏迟迟”说明春节在古代,就是老少一起狂欢的日子。古人从腊月准备开始,等到正月十五闹了花灯,年才算过完。在其乐融融的团圆气氛中,人们获得了身心的愉悦,重温着家庭的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不正是祥和欢乐的体现吗?

古代腐败的春节

在古代,无论你是几品的官员,春节前大多要忙着送礼和收礼。表面上看着很热闹,其实内里却满是腐败之气味。

春节官员之间相互送礼,几乎成了古代官场的一种潜规则。而且这种送礼的潜规则,还不是你想送就能送得到的。在古代,下属给上司送礼打通关系,首先要打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关——看门的人。看门人虽然只是看门的,但其位置和意义却显得非常重要,你想想看门人不让你进门,你又如何能见到他的主子?

古代显赫人家的看门者到了春节这个时候,常常会因此赚得一大笔银子。“游观第内……鸣钟吹管……或连继日夜……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后汉书·梁冀传》这段文字记载了看门人累千金的情景,想来真是令人羡慕和惊讶。由此可见,古代送礼之风早已盛行。

周晖的《金陵琐事》主要记载明万历38年(1610)以来的金陵掌故,上涉国朝典故、名人佳话,下及街谈巷议、民风琐闻。其中有一段文字详细记载了明朝万历时期送礼场面之浩荡。

据说周晖除夕前一天出外访客时,只见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原来这些人都是来送礼的。送礼导致交通堵塞,这样的事情恐怕也是一种奇闻。

中城兵马司在明朝时期只是负责管理城区安全和卫生的官员,级别相当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城管类的职员。由此可见,这类小官员都有这么多人送礼,官大之人送礼的场面就更不用说了。

清朝康熙时期,朝廷为整顿春节铺张浪费和腐败的现象,曾订下一纸公约,明禁送礼之风。当时大大小小官员的各家门前都张贴了这样一张公约:“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余闲,应酬往返?自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岁元旦为始,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蒙赐顾者,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亦不答拜。至于四方亲友,或谒进,或游学,或觅馆来京枉顾者,亦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不敢答拜,统希原谅。”虽公约约束,但因为监督不足,送礼之风依然盛行。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