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人物 > 大太监安德海怎样死的?安德海是怎样的人?有什么罪名?

大太监安德海怎样死的?安德海是怎样的人?有什么罪名?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8W 次

大太监安德海怎样死的?安德海是怎样的人?有什么罪名?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隶青县,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欢心,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之后,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连小皇帝载淳、恭亲王奕欣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里。安德海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为了出外游玩敛财,所以多次请求慈禧,让慈禧派他到江南道置办皇上大婚所用的龙袍等物。按例,安德海当时的官职是不能出宫的,但慈禧拗不过安德海的执意请求,只得同意。

出宫后的安德海,在一帮手下的簇拥之下,一路威风张扬。为了能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安德海决定绕路去江南道,这样沿途还可以多收一些财富,殊不知这一绕把自己的命给绕掉了。

安德海一行人声势浩大的来到了山东境内,由于他的出行不符礼制,所以没有其他钦差所必需的文牒。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为官清廉,做事重实效,整个山东在他的治理之下,吏治清明。所以当安德海到达山东境内的时候,为了谨慎起见,丁宝桢的手下德州知州赵新就将此事汇报给了丁宝桢。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的愤慨,于是便有了杀死安德海的想法。

恰巧此时,丁宝桢收到了一份密信,信中说安德海违背祖制,擅离皇宫,恃宠而骄,让他对其就地正法。此时的丁宝桢感觉底气很足,于是他开始密谋斩杀安德海。他先命手下以文书不足的理由,扣押了安德海,然后对其进行审讯,令安德海的随从指证确认罪行。五天之后,丁宝桢将安德海在济南就地正法。

有关丁宝桢斩首安德海,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流传下来。传言,丁宝桢在扣押安德海的第五天,慈禧太后救命人传旨让其将安德海送京受审。丁宝桢知道安德海一到京城,肯定死不了,于是他在听到圣旨到来的时候,就赶快命人去将安德海斩首,自己则在前院接旨。

清朝制度对于太监的约束

有鉴于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一直异常严格,坚决防止太监干预朝政。

开国之初,顺治帝就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上谕,对太监管理做出了规定:

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

三、不许招引外人;

四、不许交接外官;

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

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两年后,顺治帝又命工部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

这道上谕后来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凡有太监触犯,多会被处以极刑。同时《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安德海的罪名:

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

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

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

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