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人物 > 《红楼梦》第十一回薛宝钗对这件事装无知,被林黛玉一语拆穿

《红楼梦》第十一回薛宝钗对这件事装无知,被林黛玉一语拆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1W 次

《红楼梦》第十一回薛宝钗对这件事装无知,被林黛玉一语拆穿

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一回是红楼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从此以后,黛玉就喜欢上了《牡丹亭》《西厢记》这些为当时的闺阁所不容的“禁书”,但黛玉自幼聪颖有灵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早就将看过词曲都记诵了下来。

因为太爱这些曲子了,黛玉每常都会不由自主地念叨出来,比如原文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黛玉随口念了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被宝玉听到。最明显的一次要数原文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回,林黛玉无意识之下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词曲说了出来。

这时候有个细节描写,就是黛玉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之后,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为什么只有宝钗会在意黛玉说的这句话呢?直到第四十二回我们才知道答案,原来宝钗自小就读过这些书,比黛玉还要早很多,且比黛玉读的禁书多得多,“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但她知道这些书的害处“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所以,她只是知道,读过,从来没说过,这是宝钗为人滴水不漏的地方。

到这里,黛玉和宝钗算是坦白了,俩人都读过《牡丹亭》《西厢记》,因为黛玉知道宝钗这些事,所以后来有一次宝钗在众人面前公然装出大家闺秀的样子,对这些书表示不知情的时候,就被黛玉狠狠地讽刺了一回。

原文第五十一回,眼看就到年下,贾母让女孩子们做些灯谜,宝钗堂妹宝琴做了十首怀古诗,其中前八首都有历史缘故,第九首第十首没有历史掌故,而是取自《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故事。由此可见,宝琴也是读过这些“禁书”的,且极有可能是宝钗带着读的。

众人看了宝琴做的十首怀古诗,都称奇道妙。宝钗看后有这样一段话:“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宝钗明明读过‘西厢’‘牡丹’,为什么这时候却说自己不大懂得呢?很明显,她是要在众人面前做出大家闺秀的样子来,尤其在李纨面前,要装作自己从未听说过的姿态,毕竟当时未出阁的女儿是不被允许看这些“淫词艳曲”的。但写出这两首诗的是她的堂妹宝琴,她自然脱不了干系,所以要宝琴另作两首。

我们看黛玉这时候的表现,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黛玉这话说的很直白,意思就是,宝姐姐你别做作了,也不要死心眼不知道变通,三岁孩子都知道的戏,说出来有什么不合适的?其实黛玉总是有口无心,她知道宝钗读过这些书,听宝钗说“不大懂得”,她忍不住就当场拆穿了。

如果仅仅是黛玉这么争辩也就罢了,这时候连探春和李纨都看不下去了,也帮着黛玉分辨了一番,李纨还引经据典地说了一大堆,最后总结时说道“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李纨的最后一句话恰好说中了宝钗的心事,她本来就是要撇清自己的嫌疑,才说了那些话让李纨探春听到,如今听李纨这么说,又见大家好像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她也就放心了。所以宝钗听说,方罢了。

这件事看似小事,却能看得出宝钗的小心翼翼,八面玲珑,明哲保身,她不能让任何不容于闺阁中的词曲字句跟自己扯上关系,碰到了不是赶紧撇清嫌疑就是躲开回避。

再举一个例子,原文第四十二回,因为惜春被贾母排了画园子的工作,宝钗就开了一个单子,准备叫人买需要用的工具颜料,黛玉开了宝钗一个玩笑,说宝钗“想必他糊涂了,把他自己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

宝钗听了,把黛玉按在炕上,就要拧他的脸,这时候黛玉笑着央告道:“好姐姐,饶了我吧!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还求谁去?”众人都不解这话。只有宝钗明白,忽听他又拉扯前番说他胡看杂书的话,便不好再和他厮闹,放起他来。宝钗之所以不再跟黛玉玩笑,是怕黛玉再说出什么话来,如果泄了她的底,就不好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