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人物 > 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张昭生平简介

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张昭生平简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6W 次

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张昭生平简介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在孙权初即位、四方叛乱迭起之时,张昭与江东诸将尽力辅佐孙权,使得局势趋于安定。在吴夫人担忧孙权年幼,江东不稳时,董袭就说过:“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张昭亦曾向孙权举荐严畯、吕蒙等人,后来都成为吴国的名臣。

张昭年轻时就以博学而非常有名气,读《汉书》有师法。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召他为士,被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张昭监禁。后来受到赵昱援救才被释放。东汉末中原动乱,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受到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们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对此,孙策非但没有猜疑,反而潇洒地说:"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这足可看出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重要。

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两名重臣张昭和周瑜。孙策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孙策刚刚去世,孙权非常悲伤。张昭劝孙权说:"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他亲自扶孙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人才服从了孙权。孙权继续重任张昭。张昭依然任长史。张昭在孙权面前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往往指责孙权做得不对的地方,对于孙权有良性的作用。比如有一次孙权摆酒席,命令群臣必须大醉方归。张昭闻讯非常愤怒,马上离席。孙权拦住他说:"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张昭立即答道:"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孙权深感惭愧。

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前夕,顾虑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率领大军进逼江东,于是持主和论,主张孙权举国投降。但在主战派周瑜等人的努力下,反倒击退了曹操的大军。

然而,正是因为张昭太过耿直,使他在东吴始终无法担任最高的丞相职务。当孙权设立丞相时,很多人提名张昭来担任,可孙权推托说:"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孙权任命平庸的孙邵担任丞相。孙邵去世后,又有人提出让张昭担任丞相,孙权这才道出真实原因:"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孙权任命顾雍为丞相。张昭因此称老退位,被封为娄侯,退居为《左传》写注解。

232年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以为外应。张昭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没有被孙权采纳。结果公孙渊出卖东吴,杀了孙权派到辽东去的使者张弥和许晏。张昭因此退居不朝,孙权盛怒下,命令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来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以表示他也永远不打算出门了。后来孙权后悔自己的做法,但又不愿道歉示弱。他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以此逼张昭出门。但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因此孙权只好又下令将火又扑熄。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张昭享年81岁,丧事从简,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戴孝前去吊唁,赐谥号文侯。张昭长子张承已经封侯,次子张休世袭张昭爵位。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