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思美人都晓得的知识点,端午其实和屈原大爷不妨

思美人都晓得的知识点,端午其实和屈原大爷不妨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8W 次

芒果台的《思美人》很多人可能看过,或至少听过。这部剧的一大特色,是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屈原形象:洋溢着青春之光的年轻版屈原。

思美人都晓得的知识点,端午其实和屈原大爷不妨

同时,它开篇就给我们普及了一个常识:端午节与屈原并无关系,这在民俗学者那里已经是个共识。

为什么说纪念屈原并非端午节的来源呢?理由有两点:

其一,端午节源于屈原的说法远迟于节日本身。我们知道,司马迁是屈原的死忠粉,他为屈原写的传记几乎是研究屈原的唯一资料。但在这篇传记中,一则没有提到屈原死亡的具体时间,二则也没有提到屈原与端午有任何联系。

最早提到端午源于屈原的文献是在东汉时期。东汉学者应劭在自己的民俗学著作《风俗通义》中这样写道:“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

这距离端午节的起源,已经非常晚了。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二,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与屈原没有关系。一提到端午,很多人就想到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件事也都被编入到纪念屈原的相关故事中了。然而,端午节的习俗其实非常的庞杂。

除了粽子、龙舟外,有饮雄黄酒、菖蒲酒、艾酒,插艾叶,挂雄黄袋,焚避瘟丹,制艾人、艾虎、蒲人蒲葫芦为饰品,有的地方制蒲剑、桃枝于床边,还有挂虎饰、给孩子穿老虎兜肚、挂张天师像等习俗。

还有门前系朱索、贴五毒符、穿五毒衣、系五色丝、戴五色花纸、钉赤口、晒药等习俗。此外,古人还在端午日炼剑、炼镜,采药、制药,还在端午节举办斗百草、斗力、厮打、拔河、决射等活动。

很明显,这众多的习俗都和屈原关系不大。

如果端午与屈原无关,那么它源于何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得从节日本身来考察。

首先说节日的时间—五月。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个凶残的月份,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里就这样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因此,五月有很多忌讳。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忌讳。比如做官忌讳五月赴任,以为“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也犯禁忌,因为“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同时,汉人五月还忌讳曝床荐席,因为很可能给自己家的孩子招来灾难。

最有名的便是五月初五生子不详,这种说法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流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是五月初五的生日,刚一出生,父亲田婴就让妻子把他丢掉。孟尝君的母亲不忍心这样做,便把他偷偷养大。

直到孟尝君长大成人后,他母亲才让他与父亲相认。然而,见面后田婴的第一反应却是极度愤怒,并斥责妻子:我不是让你把他扔掉吗?你竟敢把他偷偷养大了,你为何要这么做呢?孟尝君反问道:您为什么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呢?田婴给出了标准答案:五月出生的孩子,等长到与门户一样高时,有害父母。

古人为什么会认为五月不详呢?这与发生在五月的夏至有关。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夏至是一年中日光照射最长的一天,而这一天以后,日照的时间会逐渐变短。按照阴阳观念来说,夏至这天是阳气最盛的时间,同时又是一阴初生的时刻,是天地间阴阳变化最激烈的一天。正如《礼记·乐令》里所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阴气的滋生,带来的是恶气的弥漫,毒物、疾病、凶邪纷纷登场。《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

因此,夏至时要通过种种行为来驱除恶气邪祟,保全自身。比如挂艾叶,手臂缠五彩丝,门口贴桃印等等。而这些后来都成了端午习俗。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之前的问题了:端午源于何处?答案是,它来源于古代的夏至节。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