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故事 > 赵氏孤儿历史本相 赵氏家族被诛猜想

赵氏孤儿历史本相 赵氏家族被诛猜想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K 次

赵氏孤儿历史本相 赵氏家族被诛猜想

“赵氏孤儿”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最早将“赵氏孤儿”搬上舞台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话说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有关文字并不多,但是讲述的故事都是大同小异的。赵氏孤儿背后的历史真相。

“赵氏孤儿”的故事内容:宋王室自认是春秋晋国赵氏的后裔,因而对保存赵孤的程婴、公孙杵臼等多次加以追封。南渡之际,徽、钦二帝被掳,赵宋王朝风雨飘摇,“存赵孤”更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政治意义。宋室覆亡之后,人们仍把一些忠臣义士、遗民故老反元复宋的行动直接与历史上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保存赵孤的行为相联系。如文天祥曾写诗赞扬抗元忠臣家铉翁云:“程婴存赵真公志,奈有忠良壮此行。”元世祖至元年间,元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南宋六代皇帝的陵墓,弃骨草莽,唐珏等人暗中收拾遗骨埋葬。罗有开在《唐义士传》中对此事评论道:“吾谓赵氏昔者家已破,程婴、公孙杵臼强育其真孤;今者国已亡,唐君玉潜匮藏其真骨。两雄力当,无能优劣。”可见,“存赵孤”一事,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确是一个敏感的、具有强烈政治暗示的话题。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震撼了一代代的中华人,人们同情任意爱民的赵盾家族,憎恨阴险毒辣的屠岸贾,感动公孙杵臼的仁义,程婴的忍辱负重,然而这个感动人的故事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它又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赵氏家族是个古老的家族,先祖造父是周穆王最宠幸的车夫,就是私人司机。周穆王很喜欢他,于是就把他封在赵城。这也是赢姓中赵氏家族的起源。造父的孙子赵叔带入晋为官,他的后人和魏韩两家三分晋国后建立赵国。早年追随晋献公公子重耳的五个名士里,其中就有一个是赵叔带的后人,他就是赵衰。也就是后来担任六卿大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赵衰虽身居高位却为人低调,对人都很好。

赵衰早年陪晋文公避难,在翟国娶了一个女子,生了儿子赵盾,后来赵盾被赵衰接回晋国都城,赵衰的名声和政绩为赵盾创造了良好的资本。后来赵衰去世,赵盾继承了执政大夫,后来晋襄公时,赵盾又成为中军元帅,成为了一个集大权于一身的正卿。不久晋襄公去世,赵盾成为实际的一把手,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权臣统治。晋襄公去世后,赵盾想立襄公的弟弟为王,结果迫于压力,最后立襄公的儿子为王,是为晋灵公。

赵盾为人刚烈,独断专行。表面上他和几位大臣共同辅政,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独舞。他排挤异己,肆意打压反对他的人。在他的高压政策之下,晋国卿士们敢怒不敢言,晋灵公长大后,越来越不满足自己的地位,于是就派人刺杀赵盾,结果赵盾害怕就离开了晋都。但是他还没离开晋都时,他的族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回来后也没有追究赵穿的罪名。不久赵盾立公子黑臀为王,即晋成公。赵盾又在晋国设立公族大夫,余子等职务,使得晋国公族日益被削弱,卿族日益增强。然而当时的晋国已经遭受到各方的挑战,霸主地位也陷于困境之中。

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不久赵朔英年早逝,在晋景公时,赵家被解决了。赵氏族诛起因于赵庄姬(赵朔妻)的“谗言”,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栾氏、谷口氏势力的排挤和倾轧。如果说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氏而非屠岸贾。其背景是春秋时期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与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赵氏族诛,存在着晋公室抑制卿大夫势力的意图,而栾氏集团的排挤却是这场斗争的最深刻背景。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赵氏家族被诛猜测

《赵世家》、《韩世家》认为,司寇屠岸贾为了追究晋灵公被杀一案,其“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对于此记,这里有三点需要辨明。

首先,屠岸贾其人。据《赵世家》,屠岸贾于晋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从他敢于不请而擅诛赵族,且不受责罚的情况来看,似应是专擅国政的权臣。但《晋世家》灵公、成公、景公时期的全部记载却对他不置一词,且《春秋左传》也从未提及他,更不要说他率领诸将讨赵氏了。据《左传》及《晋世家》,至少在晋景公十七年之前,晋国势力较大的卿大夫是栾氏、韩氏、郤氏、赵氏。如若屠岸贾处权臣重位,《左传》及《晋世家》不应遗漏如此,至少在记述晋国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应有所披露。

其次,导致赵氏族诛的直接原因。前引《左传》:“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国语·晋语六》记韩厥语亦称:“昔吾畜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左传》鲁成公十七年所载韩厥语,《国语·晋语九》所载智伯语同。)按赵庄姬为晋成公女,赵朔妻。赵婴即赵婴齐,亦作楼婴。所云“赵婴之亡故”,指赵婴齐被赵同、赵括流放致死一事。《左传》鲁成公四年(前587)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鲁成公五年(前586)条又接书: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不听。婴梦天使谓己:“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淫。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

赵婴齐是赵衰之子,与赵同、赵括是同母兄弟,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史记》卷四三《赵世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婴通于赵庄姬”,这是夫叔与侄媳通奸,属于乱伦行为,因此,赵婴齐遭其二兄的放逐并致死;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乱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赵庄姬另有其它谋虑的可能。(鉴于赵氏宗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作乱,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之外,还有为亲生子赵武恢复宗位的夺嫡用意,甚至这一用意又可能是她诬告的真实动机。果真如此,则赵同、赵括被杀实质上又是赵氏内部围绕着族权而展开斗争的结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是笔者针对争夺赵氏宗位问题的一种推测而已。)

赵庄姬诬告仅仅是赵氏族诛的起因,而以栾氏为首的诸卿反对势力的倾轧,则是致命赵族的重要因素。赵婴齐所谓:“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也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这都表明在晋国内部赵氏与栾氏不仅存在矛盾,而且早已尖锐化、表面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之后,栾氏、郤氏便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促成了晋景公对赵同、赵括家族的诛杀。栾氏、郤氏甘愿提供伪证,实质上是借刀杀人,以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我们知道,晋景公时期,势力较强的卿大夫有荀氏、士氏、栾氏、郤氏、韩氏、赵氏等。其中,将中军者多执国政。自晋景公十三年(前587)“栾书将中军”之后(《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他两次率师伐郑,一次救郑,一次侵蔡(《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成为晋国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他和郤氏对晋景公诛杀赵族显然起了重要作用(《左传》鲁成公八年条:“韩厥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杨伯峻注曰:“当时晋侯、栾氏、郤氏,皆灭赵氏,韩厥云独我不肯以兵攻赵氏。”)。如果说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

再次,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是否同时而死?如上所引,《春秋》、《左传》、《晋世家》、《国语》等,均言晋景公诛杀的对象是赵同、赵括。《左传》又记赵婴齐死于此前的鲁成公五年(前586)。赵朔死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他见于史籍的活动,有年代可考的是晋景公三年(前597),即“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而至景公十一年(前589)又为“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杨柏峻注曰:“此时赵朔或已死,故以当时下军佐栾书升任。”另,《左传》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前587)记有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一事,并且次年赵同、赵括为此事制裁赵婴齐时,未见赵朔出面,何况《左传》又称朔妻为“赵庄姬”,“庄”即为赵朔谥,均证赵朔此前已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四年。)总之,赵朔死于赵同、赵括被杀之前,属于正常死亡。故赵朔、赵同等叔侄四人不可能死于同一时间。

既然他们四人并非同时而死,赵朔之子赵武又安然无恙,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赵氏族诛,实际上是指赵同、赵括两个支族的被杀。韩厥“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一语,是指赵氏没有嫡传的继承宗子而言,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子孙留世,起码他知道赵朔之子赵武尚存。又,我们还知道,赵武之孙赵简子时曾击败邯郸大夫赵午(亦称邯郸午)。赵午即赵氏另一支族赵穿的子孙(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所引《世族谱》。)此事亦证赵穿一支没有受到“族诛”的影响。可见,赵氏族诛并不是赵氏整个家族的全部被杀,而遭诛难的是赵氏嫡传正宗一支。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