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故事 > 关于历史文化篇

关于历史文化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W 次

历史历史文化篇一:山东历史文化

关于历史文化篇

山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齐鲁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故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都出现在山东地区。山东省还是汉唐丝绸贸易的主要供货地,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山东历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上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曲阜三孔: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另外,文学史上,也有“三孔”之说。“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

三孔牌坊

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

历史和世界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大汶口文化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

大汶口文化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史历史文化篇二: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F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加三点水,请拼字)、?椤?汉湾钡劝怂?莺峁刂校?谥泄?钤绲谋皇芳页莆?疤旄???保?取俺啥计皆?被翊顺莆皆缌税敫龆嗍兰汀4游髦芷穑?刂芯统闪说弁踅ǘ嫉姆缢?Φ兀?獾叵戮吐裨嵊?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渭河平原(Weihe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3.关中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在关中建都,所以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称誉,本文通过四个方面论述,说明优越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建都关中的原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

1、地形

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平原西起宝鸡,东抵黄河,处渭河中下游地区,西窄东宽。秦岭山脉,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构成关中南部天然屏障。关中平原北临渭北山系,北山(崤山陇山)为黄土高原南缘受流水冲击,地形支离破碎崎岖。

2、河流[13][1]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绝大多数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黄河流域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其中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中部。由于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加上地势西高东低,为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有利条件,为数众多的河流和水利工程提供了古代解决都城内生活用水,宫苑环境用水,漕粮运输用水,等方面用水问题。众多的河流为水路交通提供了方便。

3、物产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利灌溉工程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农业产品丰富;关中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加上地质构造运动,使秦岭山地出产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玉石、金、钼、银、铜、铁等为都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1、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少是都城建设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2、农业、手工业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平原广阔,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加之关中西北外围牲畜发达,周围山中矿产资源丰富,为政府和民间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原料,另外关中处于东西交流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因而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为古都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1、山河四塞,百二秦关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从关中自身军事地理环境来看,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古代有曰“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隘要的说法。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

2、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斗争中的有利地位

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不仅满足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而且在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政权的斗争中已占据有利地位,先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匈奴、突厥厥军事政权,曾严重威胁上述王朝的安危,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大路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

四、形成古都的政治因素

1、关陇集困

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了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自西魏至唐初关陇集团一直控制关中地区。

2、社会基础

关中地区开发,人口稠密。自周人营关中以来,其民皆有周人遗风,好稼,务本业。关中地区风俗劲肋,民皆习战。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经济、坚固的军事地理形势、重农尚武的民风、强大的地方势力构成了古代社会前期建立政权的主要条件,也是古代统治者在关中建都的主要原因。

历史历史文化篇三: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简介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简介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生态奇观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历史上,甘肃长期处于亚洲大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南北交汇线上,同时,也处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咽喉要道。数千年来,这里一直是战争与和平的大舞台、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中外友谊与交往的大通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塑造了甘肃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多元共存的文化品格。遗存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诸多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等,是解读先民多姿多彩生活的密码,更是打开历史文化宝库的钥匙。特别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的古老丝绸之路,连接了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维文化体系,被誉为“推动世界历史的主轴”“世界文化的大运河”。正是丝绸之路这条文化大运河,如一串珍珠,串起“东方艺术宝库”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东方雕塑馆”天水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等举世闻名的丝路文化瑰宝。2009年,丝绸之路旅游线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对外重点推介的12条热点旅游线路之首,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主题旅游线路,甘肃是丝绸之路游的首选目的地。2010年,甘肃被国家赋予“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