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 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3W 次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这篇《与韩荆州书》可算是他早半生的自传。李白少有逸才,志气恢宏,任侠尚气,轻财重施。其诗飘逸清俊,如天马行空,如怒涛回浪,汗漫自适,风神俊逸不易学。

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李白,诗仙。年少便仗剑江湖,满腹才识不为所用,穷困潦倒于长安酒肆,似漂萍流转,历经沧桑,孤独落魄,却风流不羁。

在唐朝,长安是最美的风景。多少人为寻梦而来,耗费一生光阴。李白在这座古老的都城却无法施展抱负,始终得不到玄宗重用,遂纵酒自乐,失意潦倒,心灰意冷。飘零成了他的常态。安史之乱中,永王李磷辟他为府僚。后李磷失败,李白连坐当诛,得郭子仪救护,肃宗让步,得免死,长流夜郎,中道遇皇帝册立太子大赦天下而还,并于顺水向东的途中写下名篇《朝发白帝城》。此后,李白便在浔阳、金陵、历阳、宣城等地生活。

宣城,这座南方小城,与他有不解之缘。他多次南下宣城,并这样描绘他眼中的这座小城:“江山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宣城,一个改变了他的生存境遇的地方。这一年,他55岁,不再“生世如转蓬”。他以宣城为落脚点,登南朝诗人谢做宣州太史时修建的北楼,并为之改名为谢楼,留下千古名篇《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多次移步城北敬亭山,在这里静看云月,闲听松风,放下名利,陶然忘忧。对山,他始终看不够。他一生阅人无数,看山无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有一双慧眼,山水之美在他的慧眼中呈现,而这美又千差万别,对应形形色色的生存境遇。看山,借山反观内心。在宣城,在敬亭山,他留下了与他豪放个性相反的安静之作《独坐敬亭山》。

在这里,他曾数次呼朋唤友,纵酒论诗,潇洒自适。而如今,曲终人散,不再高朋满座,只留下他孤独落寞。李白是个快乐的人,他快乐起来什么都可以不在乎,陶然忘忧。但正因为是这样的人,所以若是孤独起来,他比任何人都孤独。或许,“天才生来就是孤独的”这句话正好用来诠释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往登敬亭山,有朋友三两,有鸟雀相伴,有白云悠然,有闲情逸致,清风白云寄情解意。而如今,鸟都讨厌他,看到他就远远地飞走了,一只不剩;孤独的云也不愿意和他相伴,悠闲地飘走了。苍茫的天地间,只留下他形单影只清瘦的背影,给人一种万物背弃的寂寞和凄凉。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好在,还有敬亭山不讨厌他,聊以慰藉。而敬亭山不讨厌他,只是因为山不能飞不能跑。

鸟飞尽,孤云闲。鸟和云都不愿意陪伴李白,可见他的孤独有多深。李白月下舞宝剑,灯前写华章,游山玩水交朋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最后却客居异乡,辗转飘零,没有家园,内心孤独,穷困潦倒。他感受到了世间最深的孤独。过去的一切,如飞鸟一去不复返,如孤云没有眷恋。长安月,古道柳,宫廷风……一纸功名,一世沉浮,皆如轻烟散去,缥缈无痕。“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载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对他的描述准确而凝练。好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任凭物换星移,敬亭山都在那,无论他何时归来,都静静地为之守候,与之交流。李白看敬亭山不讨厌,敬亭山看李白也不讨厌。或许,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李白是孤独的,但至少还有个杜甫把他当作知己,后半生不停地怀念。只是李白这个异类中的异类,是否把杜甫当作知己,就不得而知了。

李白渴望仕途,却始终不得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是单纯的,他不复杂。如果复杂,他会挖空心思去揣摩。事实上,官场那一套,他致死弄不清楚。他自视清高,他敏感,这样的人特别害怕孤独。而越是害怕孤独,他手中的笔却越写得热闹非凡,他的笔下多歌舞多酒友多美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他用物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而越是热闹就越显得孤独苦闷。《独坐敬亭山》是他难得安静的诗篇,全诗皆景,安静而含情。

民间盛传他醉酒而死,水中捉月而死,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谜,而最大的谜,是他生命的本身。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