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真实能量故事

真实能量故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7W 次

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残忍一点,不能纵容自己的伤心失望,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深爱的人残忍一点,将对他们的爱的记忆搁置。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

真实能量故事

真实的正能量故事篇一:把讽刺作为激励动力的韩寒

2011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于11月21日发布,其中韩寒以600万元版税名列第7位。

可以说,韩寒成功的很大动力源自当初别人对他的讽刺。

作为体育特招生进入上海市某重点中学后,韩寒的成绩实在糟糕,考试往往多门功课不及格,面对同学的鄙视,他只能自我解嘲:六门功课挂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请你来我们学校,校长有事和你商量。”班主任打电话到韩寒的家里,要他的父亲韩仁钧到学校去。

“韩寒的学习越来越差,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他有时睡觉,有时乱写乱画,有时偷看课外书;在寝室里面,他闹得乱哄哄的……”校长告诉韩寒的父亲,“班级的分数都让他扣光了!”

“由于韩寒违反学校纪律,如果他要继续读下去,就要对他进行处分;如果韩寒考试不及格再次留级,根据学校规定他就得退学或者转学。”

校长对韩仁钧说,“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休学1年,学校为他保留学籍,如果1年以后他想读书,还可以回到学校。”

校长把话说到这个地步,韩仁钧只得征求儿子的意见:“你是怎样考虑的?”

韩寒果断地回答:“非常愿意休学。”

“我尊重你的选择。”韩仁钧说。

“没有文凭,将来你凭借什么养活自己?”在办理休学手续的时候,其他老师忧心忡忡地询问韩寒。

“版税!”满脸稚气的韩寒鼓着勇气回答。听到这话,在场的老师觉得特别可笑:这个孩子不过是偶尔在少年杂志上发表几篇稿子,竟然想依靠稿费生活,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老师冷漠的表情、鄙视的眼神,韩寒看在眼里,记于心中。

爸爸也甚为孩子的狂妄而无颜。“爸爸,你放心,将来用得到的知识我会自学的,况且我会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虽然无文凭,但是有水平。”韩寒先安慰父亲,然后郑重地说,“别人看不起我,我要看得起自己。”

其实,想用成绩证明自己能力的韩寒,早就开始行动:休学前,他已经在课堂上偷偷地写出小说《三重门》。

“在什么课堂上写的?”父亲问。

“只要灵感来,什么课堂上都写。”韩寒说。

20万字的《三重门》,属于韩寒长篇小说中的处女作。萌芽杂志社的胡玮莳、赵长天阅读后,觉得《三重门》有价值,于是帮助韩寒推荐给出版社。

耐心地等待6个月,韩寒才收到那家出版社的消息,在给他的退稿信中,编辑以十分藐视的语气说,“小说某些地方格调不高,使人怀疑作者本身的品位……”

韩寒对那个编辑的看法感到不服气,于是把《三重门》投给其他出版社。

经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三重门》深受读者喜爱,为当年年度全国最畅销图书,连续10个月排名榜首、33个月上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在日本、法国、越南等几个国家出版发行。《三重门》的出版为韩寒带来200万元的版税。

虽然韩寒受到了讽刺,但是他没有在讽刺中委靡不振,而是把讽刺化为动力,以另类的方式锐意进取。其实讽刺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讽刺击倒。如果把讽刺作为激励,激发你锐意进取。那么你会走出以前没有的路,“知耻近乎于勇”就是这个道理。

网(/)

真实的正能量故事篇二:再深痛的苦难忍忍就过去了

他于1934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人的生活一直很艰苦。他小的时候,冬天连鞋都穿不上。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助学金念完了中学和大学。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

1963年,他经香港到泰国,侨居了5年。1968年,又从泰国回到香港。初回香港时,他两手空空,处境艰难。为了生活,他甚至为人照看过孩子。

生活的艰难,使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他利用晚上的时间认真钻研香港的市场状况,发现尽管香港的服装业发达,香港人也很喜欢穿西服,却没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工厂。于是,他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6000港元,又腾出自家租住的房子,办起了领带生产厂。

万事开头难。起初,他和妻子两人只是用手工缝制低档的领带。尽管夫妻两人起早摸黑,干得很辛苦,生意却非常不好

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改做高级领带。他买 来法国、瑞士的高档领带进行研究仿制,生产出了一批高级领带。为打开销路,他下了狠心,把第一批产品放在一家商店里免费发放给顾客。

由于花色、款式对头,他拿出的这批产品深受欢迎。很快,他制作的领带便在香港小有名气了。及至1970年,他的领带已在香港十分走俏。也就在这年,他正式注册成立了“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第二年,他在九龙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领带生产厂。

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心中的目标是要创世界名牌。他多次到西欧领带厂参观,学习他们的制作工艺和经营方法,然后集众家之长,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管理、检验制度,从而使“金利来”领带逐渐占领了香港市场,成为男人们庄重、高雅、潇洒的象征。

1974年,香港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各种商品纷纷降价出售,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方面不断改进“金利来”领带的质量,另一方面独树一帜地适当提高价格。结果,生意反而出人意料地好起来,当经济萧条过后,“金利来”更是身价倍增,在香港成了独占鳌头的名牌领带。

不仅是领带,他还将他的发展计划拓展到更多的男士用品。他将这些年来已使香港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词“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做了看似简单、实则深具创意的 改动,改为“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又从T恤衫开始,逐步推出了金利来牌的皮带、袜子、吊带、花边、腰封、领结、领带夹、袖口纽、匙扣等系列产品,使公司 和金利来牌子都走向了多元化。

在发展巩固香港市场的同时,他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拓展海外市场,向东南亚国家进军。他亲自到新加坡考察,创办分公司,寻找合作伙伴。获得成功后又迅速把战场扩展到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迄今为止,金利来在这些国家的大客户数目已超过上千个。

他就是“领带大王”曾宪梓。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一颗可贵的中国心。在香港创业不久,就开始对家乡广东的教育事业及母校作出捐赠。至今为止,曾宪梓先后捐助的项目超过800项,涉及教育、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公益等方面,捐款总额超过6.3亿港元。

谈起成功的时候,他一再提起小时候的一些经历:

父亲去世后,所有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蓝优妹身上。为了能让孩子们活下去,她不得不去干男人们都不愿意干的累活,挑石灰、挑盐……即便这样,他们的生活依旧窘迫无比,常常吃了这顿愁下顿,没办法,母亲只好租了几亩薄田。

那是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母亲由于经常赤脚下田,双脚生了冻疮,并裂开一个个露出红肉的口子,再赤脚下田的时候,钻心的疼。如果用胶布贴在伤口上,下田时 一沾水就会掉,而且她也舍不得花钱买胶布,但她想到第二天还得下田,如果不处理,裂口会越来越宽,于是就决定用铁针和棉线来缝合它。她将双脚泡进热水里, 等裂口上的皮肤泡软之后,再咬着牙一针一针地将裂口缝起来,每缝一针,鲜血直流,小宪梓在一旁看得眼泪直流,母亲忍痛安慰儿子:“傻孩子,不缝好怎么办 呢,裂口会更大更痛的,没事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一幕永远铭刻在曾宪梓的心里,每当他在困难面前感到疲惫烦乱之时,他便会以此来鞭策自己:母亲连那样深痛的苦难都挺过去了,忍过去了,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过,什么艰苦不能忍呢!

真实的正能量故事篇三:成功逆袭飞翔的“笼中鸟”

2013年1月18日,国际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当人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时,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只不能在科研领域自由飞翔的“笼中鸟”.

75年前,王小谟出生在上海金山县,自小聪明伶俐,卓尔不群,喜欢唱戏,而且嗓音圆润,有板有眼。中学时,一家昆曲剧院相中他,想招录他走上艺术表演的道路,这令王小谟兴奋了好长时间。不过,中学毕业那年,他还是听从家人的建议——读国防建设,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学院。

1961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电子工业部38所,从事雷达科学研究。那时,他决心要做一只翱翔在科学高峰上的雄鹰!

没过几年,正当王小谟满腔热情投入科研的时候,国内政治风云突变,1966年,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从科研一线被发配到研究所的机房,专门负责管理计算机。剥夺科研权利,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屈辱和不幸,如同困在笼中的雄鹰,为此,王小谟一度无比郁闷。

这个时候,真正给予他心灵援助的不是亲人,也不是朋友,而是艺术。自小酷爱戏曲艺术的王小谟,在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中,早就养成了一种“天塌下来当斗笠戴”的乐观性格。他熟知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更熟知身陷胡地十九年的苏子卿,坚信“冬天已经来临,春天不会遥远”,困难只是暂时的。因此,没过几天,王小谟一扫心中的阴霾,坦然接受不公。

很快,他找到了进行自我调节的绝好办法——在干完清洁工作后,他会在机房的空调冷却池里来一段标准泳姿展示;在感到憋闷不堪时,他会与计算机进行车马炮对弈,或是对着计算机的麦克风清唱一段样板戏……总之,他通过自娱自乐来保持一种昂扬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

塞缪尔曾说:“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王小谟是此话最好的注脚。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机房里被“冷处理”了两年,“笼中鸟”王小谟终于被“放出来”,再次进入科研一线。在这段乐观面对不公的时光里,他也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成为了一名计算机专家,而这,使他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如虎添翼。

这一次人生的波折,使王小谟对马斯洛的一句话深信不疑,马斯洛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所以,在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无论处于怎样的逆境,王小谟都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不顺、不成,甚至是不幸。

有一次,正在一个项目研制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先是遭遇车祸,伤愈后,又被确诊为淋巴癌。面对连串打击,王小谟坦然面对,在医院里,照样乐呵呵地拉京胡,唱昆曲,搞设计,跟没事人一样。

他平静地对家人说:“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

半年后,奇迹出现了,王小谟身上的癌细胞竟然消失了。

回到了科研一线后,他爽朗地对同事们说:“我又活过来了。”

正是这样乐观面对逆境的阳光心态,在长达50多年的科研征程中,使王小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他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70年代,他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80年代,他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跻身国际优秀低空雷达行列;90年代,他坚持力主自主研制预警机,并亲自担任某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为我国预警机形成初步规模、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节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像银色雄鹰,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看台上的王小谟流下了晶莹的泪水,那是喜悦的泪水,是成功的泪水……他感到自己仿佛也融进了那银色的雄鹰,在祖国的蓝色天空里骄傲地飞翔。

网(/)

真实正能量的故事篇一:小人物也有大舞台

他是中国知识型新型工人,23年来,先后记录整理70多本、23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革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填补国内电气化铁路施工培训教材空白,成为指导实际操作的权威工具书,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CCTV2010年度三农人物”、人民网“2010年度十大责任公民”等荣誉称号。令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业绩卓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普遍推广意义的典型人物,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长年野外作业,居无定所,只有高中文化,所做的只是拉杆架线本职工作。他就是巨晓林,一个来自陕西岐山县的农民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接触网高级技师。

1987年3月,25岁的巨晓林得知公司招收农民工的消息,他辞别亲人,来到北同蒲铁路电气化工地,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一名合同工。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从来到公司的第一天,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刚到公司上班,看着一张张施工图纸和一堆堆叫不出名字的接触网零部件,看啥都觉得新奇,看啥都看不明白。师傅鼓励他说:“只要下苦功,没有学不会的!”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就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接触网安装的技术要领。

为了弄懂铁路接触网的原理,巨晓林买来《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接触网》等专业书籍放在床头。不管工地转移到哪儿,这些书都带到哪儿,一有机会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都比别人早起一个钟头,晚睡一个钟头。平时,无论他走到哪里,身上总是随身带着三件宝:图纸、工具书、笔记本。

这年中秋节,工地放假半天,他和工友们一起出去逛街,走着走着却不见了他的踪影,后来找到他时,只见他正蹲在一个摩托车修理摊位前看人修车,向修车师傅请教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巨晓林常说:“当一个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巧干会干。”在北同蒲铁路工地进行架线作业时,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肩扛电线爬上爬下,工作量很大。这天下午,在大雨中,他还一直披着雨衣,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琢磨盘算,通过几天的观察和测算,他尝试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去架电线,果然能省不少劲儿,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首次系统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施工时间十分紧张。他带领工人对原工艺进行了技术革新,创造性采用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经专家组论证后在全线推广,施工时间比原计划节省了整整20天。

23年来,巨晓林坚守“农民工也要懂技术”的信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先后参与了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等十几条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的高级工,成为农民工的楷模。虽然他身高只有一米六,却被工友称为顶天立地的巨人,最具影响的技术导师,因此,人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小巨人”。

做大给自己看,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能发出最大的动力。提起自己走过的历程,他憨厚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他说:“只要有理想、有信心、有知识、有技能,农民工同样能大有作为!”小人物,大舞台。一个人只要爱学、肯干,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要干就要干好。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真实正能量的故事篇二:吃苦,是优质人生的基础

秦海璐9岁时,因为爸妈下海经商,乏人照料,被狠心地“扔”进全托京剧戏校。

戏校苦哇。为了出一个“苗子”,基本采用“打为主,吼为辅”的训练方式。尤其秦海璐学的刀马旦——唱、念、做、打、舞、翻,样样得练好。承受的苦、累、痛,难以忍受,无法形容。

别的孩子周末,回家偎在父母怀里、撒娇、尽享呵护。秦海璐像只被遗弃的小鸟“无枝可依”。父母常常忙得几个月没空来看她。她心里涨满了委屈,用泪水抵抗、发泄。可是哭完了,没人心疼,一切还得照旧。于是,开始拧巴、较劲儿,玩命练功,老师让停也不停。就这样,将近7年的戏校生活,练就了她极强的心理承受力,且深谙:在这个世上,任何人都依靠不了,所有的苦、累和痛,只能自己化解。

17岁,秦海璐戏校毕业,进入北京中戏。身处姹紫嫣红,俊男美女之中,长相平平的她,既不自卑,也没压力。“因为7年的苦,都熬过来了,这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她坚定的、唯一的目标:拿张大学文凭,回家做白领,找一个好老公。班里的同学,有的想家想得泪汪汪,有的因拍广告、演戏,找不着感觉痛苦而哭。她没心没肺,悠哉淡定,兀自打发日子。直到大四。

那年,学校认定她是“能演戏的几个里最会演戏的一个”,让她参加电影《榴莲飘飘》的拍摄,她不干。“不想拍电影,只想当白领。”班主任“激将”说,你如果不试试,拿了中戏文凭就去当白领。人家会说,秦海璐不行。她一想,可不是,姐们儿不成名可以,但不能让别人说干这行不行,才改的行。不料,她这一“触电”,捧回了最佳新人、最佳女主角两个大奖。

都以为她会“乘风而上”,她却躲猫猫般匿迹三年,圆她的白领梦去了。舆论哗然,有说她自觉长相对不住观众,改行了,有说她受不住刻薄的言论,隐退了……各种“浮云”,她全然不顾,我行我素,心里窃笑:姐用实力证明过了,姐行!姐很行!你们爱咋说咋说。与姐无关。

然而,做演员是她命定的天职和强项,兜兜转转几年,她还是被“旋”进演艺圈,且不急不躁,凭着丰厚的底蕴和扎实的功底,声名鹊起,成为观众喜爱、褒赞和欣赏的实力派演员。

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里,12个走马灯似的相亲女,唯独她演的那个,让人印象深刻。媒体问她缘由,她说,喜剧也得认真演,而不是刻意去讨好、甚至胳肢观众,但也不能一水顺的认真。除了感觉,还得动脑子。掌握好发力点,收放自如。这是从小在戏台上的基础和累积。在舞台上,射灯跟着你转,你必须找到自己的节奏。开始,锣鼓点控制你,等你一点点有了节奏感之后,锣鼓点开始跟着你。这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演员成长、磨炼、积淀、成熟的过程。所以,吃的苦,永远是人生的基础。非但演戏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综观演艺界,学戏出来的跟没有学过戏而当红的,截然不同。”学戏出来的,特别扎实,特别沉稳,不浮躁,懂得收敛低调。譬如何赛飞、徐帆、袁泉,不论生活、演戏,工作,还是为人处世,特朴实严谨,很少会出一些幺蛾子的事儿。因为,京剧传统的优良风格和谦谨意识,随着那些“苦”,日积月累,浸润到骨髓里去了,约束规范着人的言行、修为。

秦海璐出演话剧《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四川媒体评论她:“身材苗条,知性妩媚……”她莞尔:这都是“他们”对我的评价。跟我没关系。在我这个小小的圈子里,也许我有那么点儿知性。但出了这个圈子,比我有学问的人多了去了。所以别当回事儿。

多年来,她坚守原则:“演员是个‘感知’很强的职业。来不及感知生活,陀螺似的从一个剧组到另一个剧组,我不干!”这就是她的基础,风格、底蕴。

网(/)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