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读书笔记 > 会计专业读书笔记

会计专业读书笔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7W 次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的时间过去了。会计专业的你们有哪些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专业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会计专业读书笔记

  篇一:会计专业读书笔记

我看到有从事会计的朋友说感到很可悲,已经沦落为一台周而复始的机器了,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激情;我另一个同事说他能从人群中判断出哪个是会计,因为会计一般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头发灰白而稀疏、身心疲惫。一段时间内,我也曾被这一表象所迷惑——因为我也曾经做过会计员。但是后续的一些思考,外加FMBA周立教授精彩的会计学课程让我改变了对会计的偏见看法。

会计之一美:这是一门哲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凡可带来收益的,都是资产;凡是收益将要流出的,都是负债;这两者的差异就是所有者权益。有时候细想一下,人本身其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人的大脑和双手能够创造价值,当然有的人也能透过嘴巴或双脚盈利——不论怎样,人本身就是一块资产——这是应爱护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落脚点所在。与此同时,人也有其负债特性:要维持人的正常,势必需要充足的氧气、水、食物及居住环境,而人的情绪与喜好对其创造价值影响巨大,这就是有伟人与凡人之分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许多人很关注人们拥有的资产,忽略其创造这些财富的艰辛与不易(这些都是“负债”),这类人一般是乐观主义者,但略微极端;另一些人关注人们承受的磨难与艰辛“负债”,一味低估其所拥有的幸福与财富资产,这类人

一般是悲观主义者,也略微偏激。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够客观评估自己的幸福所在,同时了解到自己所承担的负债,剩下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实现的目标(收入),评估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盲目地不计代价的冒险,往往会被现实打击地鼻青脸肿。

会计之二美:这是一门管理学。公司财务总监水平很高,掌管千亿级资产规模,尽管他发文很多,但专业类的文章一般比较低调,我依稀记得似乎在2009年,他在内刊发表过一篇探讨财务杠杆的文章。母公司上级对口单位有份内刊,主要作为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其中一期也是专门探讨“财务杠杆”课题的。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厦大时黄老师讲授财务管理时也花费过一堂课推倒财务杠杆概念的经历。为何不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管理专家都对财务杠杆如此着迷呢?“为什么巴菲特喜欢固定收益品种的投资产品,尽管其收益率并不太高?”周教授的一个简单模型为我解疑了,“假如投资一个公共产品企业1000万元,其无负债时的年收益率是15%(这并不算暴利),第二年赚150万。此时找银行,以10%的资本成本借800万,自己出200万,第二年赚150-80=70万,收益率达到35%(70/200);如果这200万并不全是自己出,而是以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资,则作为这家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人,我找信托借款

150万,承诺年收益率20%,自己只要出资50万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我的实际收益率是80%((70-150*20%)/50);而如果这 50万我也不是自己出的,其中有40万找的是信托,承诺次年分红 50%,自己实际出资 10万元,那么我这 10万元的收益率将是200%((40-40*50%)/10)……这种链条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来,到最上一级的回报率将极为可怕(空手套白狼则收益率为正无穷),即便如此,以高资本成本融资也能活得下去——巴菲特先生的保险资金成本并不算高,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巧妙利用杠杆,赚取了漂亮的收益。上述链条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最初的15%年收益率要能保障,否则整个金字塔都将崩塌,这就要用特定的'方式去锁定企业收入、套牢其成本——公益事业一般是市政项目,这一点还是容易实现的。”周教授的这一讲述让我醍醐灌顶,巴菲特先生靠财务杠杆赚大钱,很多“庞氏骗局”陷阱不也是类似的套路吗?承诺一年后给你多少比率的分红收益,后面人进来时即便资本成本再高,只要设计妥善的话自己照样能赚钱。由此可见,只要功夫深,会计是可以帮人赚到真金白银的。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注重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例如:两间上市公司对比时,其资产结构有何差异,负债结构有何差异,所有者权益结构有何差异;成本费用(占收入)结构有

何差异。这种比较分析有时候很有趣,A公司成本明明很高,但最后盈利能力不比成本控制能力很强的B企业差太多,只因A比较懂得税务筹划,B只擅长业务经营——后来发现这和两间公司的老板履历有关——A的老板是财务出身,B的老板是业务出身。在探讨两间公司收益差异及未来潜力时,必须找到他们当前的资产负债结构,A的存货比例为何远高于B?B的现金比例为何远高于A?A的长期负债结构为何较高?B的所有者权益结构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两间企业所在的商品市场及所处的资本市场后续走势将会如何?一连串问题就都出来了,这些问题结合两间企业一年内的实际经营情况自问自答一遍后,很多东西就都能看透了。

会计学和企业税务筹划与资本运作结合在一起时,许多火花就会被点燃起来。我所在的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所用的技巧不算太多——但充分利用BVI公司规避内地所得税的筹划工作做得不错,只是内地一些税务筹划方法稍显牵强。周教授提出的地产企业税务筹划思路是:母公司控股园林公司及高科技公司(建筑节能、绿色环保、高科技软件)等企业所得税法减免对象行业企业,透过建安成本与期间费用方式将成本转移出去,最大化规避企业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也可以通过控股桩基类企业等加大地产向对不可预知高风险建安项目(桩基工程常因地质结构而使成本大幅增加)的

成本转移。我不由地思考起公司三大业务线中现在最弱的投资线,其实完全可以以PE的形式实现上述安排,在这些方面扶地产核心主业再上马一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但是激励机制似乎不太允许这类筹划的最终发生——因为高管的家庭资产与公司股价挂钩,公司股价则与每年净利润挂钩,所得税降低意味着净利润也将降低——但我会在合适的时候将上述思路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相关管理层的——这大概也算是内部审计建议中比较增值的一部分了吧。透过周教授的课程,我认为资本运作的核心思路是在会计账面收益与高市盈率之间寻找套利机会:有的通过资产注入实现增值——轻资产公司假如每年能赚100万,通过会计账务处理做到一年1000万利润,此时借助如30倍市盈率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值将放大至3亿元;有的通过转换行业概念、进而转换市盈率的方式实现增值——某化肥行业企业市盈率只有10倍,但是将矿产资产注入后,市场将其调整为稀有金属股票,市盈率顿时增长至30倍……太多案例无法在此一一赘述,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会计之三美:这是一门美学。会计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行业、地域、规模、语言、乃至时间,让完全不同的企业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对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有的企业

  篇二:会计专业读书笔记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从xx世纪xx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当时一批年青学者将弗里德曼所创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到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从而促使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在xx世纪xx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会计学者开始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这篇文献是有关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之作,他首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开创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提供了研究会计问题的新方法。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早期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线索和发展思路,从而让我对怎样研究我国会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么,我将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下文献的基本内容,结构,然后写上自己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我能加以利用的方面,以便对以后的阅读提供便利的途径。

一.文章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包括引言、经验检验、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他逻辑结构是很有层次的,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描述当时对会计收益数据有用性的争论,作者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撑,并提出可以从会计收益数据发布前后的股价走势来判断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从而确立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分为一个大段,主要包括如何对所使用的理论依据、变量、样本,数据的标准进行选择,以及指导我们了解了如何对数据来源和变量的结果进行统计。论文的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包括假设、对假设的检验结果,然后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指出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同研究设计本身的局限性。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认为会计收益数据是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有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让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受到了影响。最后作者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的思路。总体来讲,该文献的基本结构兼有科学性、明晰性和实用性于一身。这种运用经验研究方法被研究会计问题的会计研究者广为采用,成为经验研究论文结构的主要范式。

本文正文部分的内容是本文的精华之处,本文具有选题的热点性,变量设计的巧妙性,方法的创新性,样本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最后顺其自然的引出了本文作者的观点,让读者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二.文章的可读处

(一)作者通过变量的设计的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文章首先引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定义是:在资本市场上总会有一些投资者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从而做出更优的投资决策,这些投资者比其他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这些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会让收集的信息迅速反映在资本资产的价格中。当有大量的这种投资者时,资本市场会非常迅速地调整资本资产的价格,使这些投资者不能获取更多的非正常报酬。

根据上述理论,作者提出可观测的股票价格波动与信息发布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指出联系可以证明会计收益所反映信息是有用的,从而将会计收益同股票价格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作者通过构建市场预期收益的两个选择模型来考察市场对会计收益数据是如何反应的。从而对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区分对于特定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特定信息和对所有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系统信息。

(二)方法运用的独特性

在文章中,鲍尔和布朗把影响公司盈余的因素分离为系统因素和特定因素。系统因素影响所有的公司,这样某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和其他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可以通过这种特定方式进行联系。如果这种联系是稳定的,可以将这种稳定的联系用固定的函数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可以根据其他公司的收益得到某一公司当年收益的条件期望。这样,未预期盈余变动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的变动与条件期望变动的差异得到估计,并把这个差值定义为当前收益所传递的信息含量。同时作者假定:由企业财务及其他政策改变所导致的盈余变化,在第一次估计前已经被收益的平均变化所反应,即宏观经济和政策改变同时影响企业收益,可以将其进行联合估计。

对未预期盈余的估计,作者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每个样本公司每年的盈余变化和市场盈余变化的线型回归系数和截距项。再将市场盈余平均变化作为自变量代入上述过程得到的回归模型,计算出盈余变化的预期值。最后未预期盈余变化值(预测残差)即为盈余变化的实际值减去盈余变化的预期值。从未预期盈余变化的估计中可以发现作者是剔除了市场效应的,即不考虑系统因素仅考虑特定因素。这种公式的运用对我以后进行实证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方法性的指引,本文作者的这种方法在当时很是新颖,对于初读研究生的我非常有启示。

(三)提出研究方向的不足

虽然该文献的研究方法具有相当严密的逻辑性以及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文献的最后作者还是非常大胆的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月末发生交易时股票价格同时变化、数据中存在误差、股价的离散性、“预计误差”模型的无效性、收益预期误差的系统偏差等。除了作者指出的局限性外,还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市场如何预测净收益的变化、中报或股利宣告的作用、中报与年报的成本以及未预期收益变化程度和相关股票价格调整程度的定量关系等。

三、《评价》对我的启示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当前热点问题是值得我学习的。该文献运用的事项法以及相关的财务和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工作。在中国,只要以中国的特色为经,以国际文献的热点课题为纬,去回答国际文献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了。还应该学习的是文献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鲍尔和布朗因为运用别人没有应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广为争论但一直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而一举奠定了该文献的地位,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且同样接受过系统的财务和经济学训练的学者不在少数,但鲍尔和布朗为什么却成为第一个运用那些系统知识来分析会计问题的学者。所以在以后论文的撰写时候要发散思维,争取诠释一些前人没有的名词,运用新的思考方式来为会计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