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鼠疫读后感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鼠疫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09K 次

遇到我们可以知晓的大自然的灾害之时,我们可以有应对之策,而遇到未知的病害时,人们更多的是恍然不知所措。很多时候为了自保,可能会做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而鼠疫,曾经就是一种这样的疾病。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鼠疫读后感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鼠疫读后感

鼠疫读后感读后感一

我想,如何写一篇读后感,对得起这样一部别样精彩的小说。

《鼠疫》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的一个小城镇,描写了从鼠疫初显征兆到鼠疫疯狂高潮后的迅速结束。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时都会产生与其实质内容不符的印象,其中也包括了我。鼠疫几乎完全是个框架和主线,给人印象深刻都是些在这像阴云似的天空下“活”着或死去的灵魂,思想和感受。

“你活在抽象中”是我对这部作品肃然起敬的开始,几乎每部名着都有令我肃然起敬的开始。它们在开端不久让你津津有味地继续着时突然碰到超出你想象的精彩。在这部小说里,我把它看做两方面:第一,我不了解你的感受;第二,我“认为”我了解你的感受。这个我时常想到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加缪告诉我它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活在抽象中”。记得在小学学《最后一课》时有印象,法语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语言,那么这个翻译过来的“抽象”在法语原文中代表的可能是更精彩,更精准的一个意思。

里厄想,之前20次鼠疫死的的一亿人,作为一个数字“躺”在历史里,于眼前几百尸体,摆在广场上作对比,现在的感受是确切的,而一亿人的却是数字,是抽象。那么一亿尸体具体比起来会是比广场更壮观的;而现在的自己就不是抽象吗,自己没有患上鼠疫,自己在思考,在感受,甚至思考感受出思考感受本身的层次和局限,那么他的整个思考感受活动是不是运行在一个更大的局限,更大的“抽象”中呢。这个“抽象”伴随了鼠疫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只有抽象和不抽象两种,而是像上面提到的,分不抽象,有点抽象,更抽象一点,比较抽象等等等等。不抽象的感受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已经患上鼠疫,等待死亡的人,即使就是这一点,也并不十分令人确定。

我在想是什么令人脱离了现实,迈出了走向抽象的第一小步。是理解,和想象力。理解在先,它对别人的感受加以理解(不只是痛苦),这里就会出现与现实的出入;第二是想象力,就是想象在自己身上发生时自己的感受。我忽然发现这是人下意识不可控制的行为,很难阻止自己这么想。然后自以为那痛苦是那样的,感受起来一定是那个样子的。如此种种,往往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个认识,对陌生的事物,哪怕稍知一点的事物也会做出判断和理解,实在不行还可以只凭名字想象一个人的长相,一部叫鼠疫的小说有多无聊。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我们知道的但不了解的事物有一个判断和印象,这好像是我们必须做的,当说出一个你只听说过的事物时,你的脑子一定会反映出你对它的理解,不会出现没有意识的情况。仔细想想真的很奇妙,我们生活在巨大的抽象之中。

鼠疫读后感读后感二

书读多了的一个好处是,对书的品味比原来包容些,各种类型的书,像各式各样的食物都能欣然接受了。绝不只吃那些自己最爱的吃的忽略了其他,而是要合理搭配、均衡营养。读书也一样,各种口味的都尝一尝,也许会发现原来以为自己不爱吃的,竟是如此美味。《鼠疫》就是这样一本书。

是在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后读的。搁在其他时候,我不会这样一口气读完,或者读不下去丢在一边也说不定。不过偏偏就是在读过一本霍乱时期的故事之后才读到它。这还得感谢我的舍友的推荐,所以才会在我去图书馆所借的另一本书(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旁边发现了它。

如果问我《鼠疫》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只能回答“不过是一场鼠疫悄然来到阿赫兰这座城市,肆虐了几个月后又悄无声息地消退的故事”。重要的反倒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书中仅有的几个面目清晰的角色:里厄医生、他的妻子和母亲、外乡人塔鲁、公务员格朗、记者朗贝尔、神甫帕纳鲁、法官和科塔尔,还有一个哮喘病人。其他人都是面目模糊的,湮没在鼠疫肆虐的烟幕之下。这几个面目清楚的人物,无论鼠疫之前他们扮演的是什么社会角色,也无论鼠疫刚来袭时候他们是怎样的应对反应,在鼠疫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加入到与鼠疫正面抗争的队伍中来。

当一个外乡人塔鲁向里厄医生提议要组建一个“志愿者防疫队”的时候,里厄医生说“这工作可能有生命危险,这一点您很清楚。无论如何我都有必要提醒您。您仔细想过吗?”塔鲁没有正面回答,却问大夫如何看待神甫的布道。里厄回答说“只要看到鼠疫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和痛苦,只有疯子、瞎子和懦夫才会放弃斗争”。“您相信上帝吗,大夫?”“不相信。但这能说明什么呢?”“既然您不相信上帝,为什么您自己还表现出那样的献身精神?您的回答也许能帮助我回答您的问题”。

再后来,一心想逃出城去的记者朗贝尔选择留下来,“我不走了,我要留下来和你们在一起。”因为如果他真一走了之,他会感到羞愧,这会妨碍他热爱自己留在那边的亲人。塔鲁如当初大夫提醒他一般提醒朗贝尔,假如他有意要和大家同甘共苦,那他就可能不再有时间去享受爱情,必须作出选择。“你们也都很清楚这个道理!否则你们到这个医院做什么?那么你们是否也作了选择,是否也放弃了幸福?”

最后,鼠疫终于如同它来时的悄无声息一般消退了,身体虚弱的朗格迈过了死亡的门槛,一直抗争的塔鲁却在胜利前夕被瘟神带走了。朗贝尔最终回到巴黎,与他的爱人相见,而里厄医生的妻子却在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疗养院去世。

“那扇窗户面朝宁静的街道,每到傍晚,她都坐在窗户后面,略微挺直身体,双手平平稳稳,目光十分专注,就这样一直做到暮色袭如她的房间,把她的黑影从灰色的光线里衬托出来,灰色光线渐渐变成黑色,于是她那一动不动的剪影便融入黑暗里。”

鼠疫读后感读后感三

《鼠疫》带给读者哀伤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小说所描写的人类生存困境以及困境里挣扎的人们如此栩栩如生,使人犹如亲历。加缪细致深刻地描绘人类在生存困境里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斗争,也刻画出消沉绝望心理层面之下依然包裹着的期待。

《鼠疫》校者林有梅在《鼠疫》前序中介绍:加缪希望以寓言的形式,描绘出纳粹如鼠疫病菌般吞噬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那时的法国人(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处于德军强权统治下,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

显然,林有梅认为小说是以象征主义手法写出的。笔者对加缪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有所研究,自然相信权威者所言。不过我认为,鼠疫可以象征一切人类面对的生存困境,譬如恐怖时代,非典,地震,洪水等等。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点:个人的命运和群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共同面对死神的狞笑,每个人都绝望着,又都期待着。

相比《局外人》里的默而索,我更加喜欢《鼠疫》中的里厄医生。默而索显得过于理性,对于一切事情都是冷漠的局外人态度,甚至面对母亲去世本人死亡时候也是如此。但里厄医生无疑是热情的生活者,他从不躲避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他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不过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么伟大。因为里厄觉得和鼠疫作斗争就是本分的工作,是在和眼前的客观事实做斗争,可能斗争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不得不坚持下去。这不是英雄主义,这是实事求是,这是一种冷静又理智的态度,既不鲁莽也不逃避。

当然,里厄的斗争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时时刻刻体验着孤单绝望,无依无靠,甚至他无法停止下来喘息一下。他时时刻刻面对死亡,时时刻刻看着病人死在他面前。对此,他唯一的抵御方法就是躲避在这铁石心肠的外表之下,把他心中用以控制感情的绳索上的结紧紧扯住。许多时候,里厄医生所作的措施不是救人性命,而是下令隔离。面对鼠疫,人类如此无奈。

正因为此,里厄感到自己跟失败者休戚相关,而跟英雄没有缘分。因此,他对英雄主义不敢兴趣,他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英雄是带着光芒登场的,非常稀缺,但是真正的人却生活在我们周围,构成一个不让社会沉沦下去的中坚阶层。我尊敬这些真正的人。

当然鼠疫的内涵不仅仅是这些,根据小说的前序,评论家认为《鼠疫》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加缪自《局外人》以来的哲学观点,即现实本身不可认识,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但二战中铭心刻骨的经历毕竟让加缪重新思考生存和存在,他自己这样总结:《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

但是我觉得,加缪虽然在《鼠疫》中描写了人类的荒谬生存,但是他同时也给出一个积极的信念: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人们永远向往并且有时还可以让人们得到的话,那么这就是人间的柔情。人类面对生存困境之时,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期待就是这个人间柔情。所以《鼠疫》也同时告诉我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余应该蔑视的东西。这说明了加缪一直苦思冥想的人类出路在何处的问题,应该在人道主义中去寻求解答。

鼠疫读后感读后感四

鼠疫是阿尔贝加缪短暂的生命中的一部作品,没有他的局外人那么着名,但是却很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找到人性中美好,就像蒋方舟说的:“我会反复阅读这本书,不断告诉自己什么是善,以及在动荡、战争、劫难的极端环境下怎样继续做一个善良的人,告诉自己怎样在集体的荒谬和失控中坚守正义。”

小说讲述了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然后被重重封锁,城里的人在绝望中的人间百态。他们面对这种荒谬的处境选择了各自的方式去面对,折射出不同的生活态度。里厄医生是本书的主角,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对生活不抱幻想,所以始终能以客观的语言来描述这场灾难。但是在他冰冷的语言后确实一个富有牺牲精神的英雄,他秉持着医生的职责和良知关心民众的健康,日夜操劳。就像书中缩写的“但是根据他正直的良心,他有意识地站在受害者一边。他希望跟大家。跟他同城的人们,在他们唯一的公共信念的基础上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爱在一起,吃苦在一起,放逐在一起。”这更像是作者本人的宣言,在生活面前要反抗,并且要拯救大多数人的苦难。

新闻记者朗贝尔是一个被困在这个城市的外乡人,他有一个在巴黎的情人在等着与他相会,他总觉得自己不应该被困在这里,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逃出去,通过官方,甚至偷渡的方法也想逃出去,他说“我并不相信英雄主义,我知道这并不难,而且我是懂得这是要死人的事。是我感兴趣的是为所爱之物而生为所爱之物而死。”朗贝尔面对瘟疫一直在做着个人主义的抗争,个人幸福似乎就是他的信仰。但是最后他却选择了留下来。面对灾难,就不是个人的痛苦,而是集体的遭遇。面对灾难,他不再为自己是外乡人而困扰,他选择留下来面对鼠疫,和志愿卫生防疫组织一起工作。最后,鼠疫结束城门打开时他却没有了那种迫切想和爱人相聚的激情“朗贝尔知道他将一下子再度获得他所失去的一切,因此欢乐就会成为一种烫嘴的、无法辨别其滋味的东西。”

格朗是一个小人物,他希望能写出一部让出版商在办公室脱帽致敬的书,他一直在反复推敲着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就像他在这个算不得繁华的城市中也只是一个小人物,生活的不幸一直碾压着他。鼠疫的到来无疑雪上加霜,但他并没有更加取闹,反而积极加入了志愿卫生防疫组织,任劳任怨地工作起来。

用加缪的哲学来说就是在对荒谬生活的反抗中获得了快乐和意义。叙述者在这里说:“假如一定要在这篇故事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的话,那么作者就得推荐这位无足轻重和甘居人后的人物。”“这将使真理恢复其本来面目,使二加二等于四,把英雄主义正好置于追求幸福的高尚要求之后而不是之前的次要地位。”他也被鼠疫侵袭过,在最紧要的关头让里厄医生读他反复推敲修改了好多月的厚厚一叠的稿纸,那上面最后形成了一句话:“在五月的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位苗条的女骑士跨着一匹华丽的枣骝马在花丛中穿过树林小径……”读到这句被他修改了无数遍的话时,我突然觉得活着真好。然而格朗是幸运的,他活过来了,他的痊愈是疫情发展的转折点,从这里开始鼠疫开始莫名其妙的撤退了。

我觉得这反映了加缪的人道主义关怀,虽然生活本身是荒谬的,没有意义和答案可循的,但是上天不会降灾于大多数人类,所以像格朗这样的无辜者必须活下来,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希望。

其实鼠疫正是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折射,他从一种对生活的悲观否定出发,最后采取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许生命的光芒只有在苦难中才能焕发,人的善和创造性才得以发挥,意义才得以呈现。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在和平的年代也能挖掘那小小的善和正义,让真善美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让幸福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鼠疫读后感读后感五

书中结尾处,那个喜欢玩鹰嘴豆换锅的游戏的老人说,可是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不过是生活罢了。

塔鲁对里厄说,每个人都生活在鼠疫中,每个人身上都有鼠疫,因为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鼠疫侵袭的。

林友梅说,加缪写鼠疫的时候正值法西斯侵占法国,这场鼠疫就是德军的侵占,然而也许不从阶级角度看,鼠疫更有深刻含义。

鼠疫就是生活,多么像一句诗,一句透着真理的诗。

一场鼠疫突如其来地降临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城,这座城不似一般的城,城市本身相当丑陋,怎样才能使人想象出一座既无鸽子又无树木更无花园的城市?怎样才能使人想象出在那里,既看不到飞鸟展翅,又听不到树叶的沙沙声,总之这是一个毫无特点的城市?

鼠疫来了,确实来了,也许除了这场鼠疫,其他地方的人不会想起这座城,更不会在这里待这么久。伴随着鼠疫的是一只从下水道里钻出来的垂危的老鼠,鼠疫决定在这里歇脚了,开始打乱这里的昏昏欲睡的生活节奏。

起先是一两只死老鼠,后来是十几只,几十只,然后是上百只,几百只,后来是一堆,再后来到处都是,下水道里街道上垃圾桶里比比皆是,城市的疮疖和脓疮到体外来发作了,人们开始恐慌,这是怎么了?

没有人想到这是鼠疫。

鼠的浩劫传播到人是从看门人的死开始的,从看门人带有警示意味的提起一只死老鼠想找出恶作剧的元凶的时候开始,他就意味着要第一个接近这场浩劫,掀起这场人疫大战的序幕。

看门人死了,后来又陆续开始在别的地方发现类似的病症患者。

刚开始只有里厄发现也承认这是鼠疫。

后来随着病情扩大化,当局在一个很偏僻的角落贴下了告示,当时措辞非常含糊,说可能不是鼠疫,但是为避免这种可能,将采取同等的防护措施。

人们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个当局并不愿意他们注意的事实。

直到有一天,省长发布电报:正式宣布发生鼠疫,封闭城市。

封城了,人们毫无准备,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人们并没有恐慌,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几周之内就会停止的流感类的传染病罢了,因此大家仍然自己办自己的事。鼠疫只用数据说话。

随着当局公布的每周死亡人数由几十上升到七八百,到选择每天播报以避免数字过于惊人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事情也许不妙了。

尤其是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染上鼠疫时,当被当做病毒携带者送入隔离区检察时,当人们发现城门紧闭,再也出不去时,人们恐慌了。

人们哭号,痛苦,拒绝医生的诊断,这不是那种病吧?亲人小心翼翼地问,暴躁地反对隔离,冲动地想冲出城门,这是一场大灾难,人们开始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人们开始体会到鼠疫带给他们的流放之感,这是一种焦心的煎熬,疾病本身只是一种恐惧,而由此带来的夫妻、恋人、家人、朋友的分别确实一种漫长得足以使人心力交瘁的思念。思念是一种病,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任何病都难治,然而它也是一种药,也许它是一种剧毒药,正可以以毒攻毒,其他任何病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然而这不过是将一种身体的痛苦转为精神的折磨而已。

开始人们互相抱怨,后来人们都不愿意听别人抱怨,于是大家都不在诉苦,开始各过各的,同时又用一种猜疑的心态对待邻里,人们担心邻人将病传给自己,这种不信任感像鼠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再后来人们就习惯死亡了,不信任感消失了,因为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人们不再期待打开城门的那一天仿佛那一天永远都不会来,鼠疫盘踞在奥兰城的上空,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

起先人们哭闹害怕是对城外的人城外的生活还有眷恋,当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把记忆耗得差不多的时候,人们的希望也就随之磨灭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久大概除了里厄谁也不关心,有一天,鼠疫像是累了一样,突然从这座城离开了,然而,它不过是潜伏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有一天鼠疫会重新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

为什么说像生活呢?

鼠疫应该是一场大灾难,然而鼠疫并非一无是处。

鼠疫让人们体会到流放之感,加缪说,在我们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的空虚感确是一种流放干,一种明确清晰的情绪,一种焦心的回忆之箭,一种荒诞不经的妄想,不是妄想时间倒流就是妄想时间飞逝。

生活是荒诞的,我们无法了解到现实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一场人人参与的梦。王小波说,人人都说存在的东西肯定不存在,因为眼前的一切都是骗局,人人都说不存在东西肯定存在,比如王二,如果不存在,那么王二这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世界既可以是一个一定不存在的世界,也可以是一定存在的王二,然而这样一种模棱两可,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场流放,我们一旦思考这样的问题便会感到无边无际的空虚感,同时也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既然这样的空虚感人人都有,那么我们能互相诉说来减轻痛苦吗?不能。因为我们虽然主观感受到同样的流放感,但是却因为感受不到他人的流放感而又无法真实判断到底对方有没有同样的感受,或者连对方是不是存在也无法判断,甚至连自己是否存在也无法确定,这就注定了流放感存在的必然。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