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 红楼梦感想

红楼梦感想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9W 次

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应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益甚微。

红楼梦感想

我的红楼情

斯人已乘黄鹤去,陈晓旭的离开注定让她成了红楼梦的经典。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在凄婉的唱词中,总有陈晓旭的影子。她是我心中永远的林妹妹。

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是一个大家族的挽歌,也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的悲剧。什么是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看喜剧让人笑后就什么也记不得。看悲剧却会让人感到深刻。

前八十回,红楼梦写得是处处繁华锦绣,所以,后来的悲怆才能让人感到深刻。谁能知道后来的大观园成了野草丛生之地。谁能想到如此美好的爱情结局并不那么美好。举案齐眉宝姐姐成了活寡妇,让宝王一生挚爱的林妹妹终于冷月葬花魂。以极乐才能写尽极哀。这是悲剧的力量。

红楼梦,红楼情。87版的红楼梦成了国人眼中的精典。而陈晓旭也深深以林妹妹的形象,永远地活在我的心中。

有人说,林黛玉若不死,看着贾府分崩离析地抄家会疯。的确,早死对她是种解脱,质本洁来还洁去,远离尘世的纷扰,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陈晓旭和她扮演的人物性格有惊人的相似,追求完美,哪怕是死,也要不得一点残缺。世人皆说她有问题,若身体残缺,能换一命又如何。而世人又何尝知道作为陈晓旭,这么一个完美的追求者,她的信念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也许在我眼里,陈晓旭是林黛玉,林黛玉也是陈晓旭。陈晓旭是永远的林妹妹。也许自古英雄与美人,从不教人看白头。她们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百年红楼梦,十年红楼情。如果可以穿越百年,又可以见多少人痴于红楼梦。平生不看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大观园,那处温柔富贵地,花柳明媚乡,有一群少女赏花、吟诗、放风筝,他们无忧无虑地过看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一如忧郁的林妹妹,有时也是笑的。她的笑容如此短暂,也温暖了和贾宝玉一起在的时光。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看雪,一起去纪念死去的晴雯。

我不太喜欢续书对林黛玉形象的破坏。林黛玉是聪明的,怎么会看不清她与贾宝玉的结局,怎么会象傻子一样冤死。她是对贾宝玉有痴情,有痴心,但也绝不会傻到看不清局势。一个小小的紫鹃能看到的,林黛玉何尝看不到。她可以死于绝望,但绝不会死于愚弄。

林黛玉的一生可以说是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葬花词。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尘世于她,无异是一种纷扰。贾宝玉于她,不过是三生石前的一窥,还完泪,报完恩,她终要回到她的世界中去。尘世于她,太污浊。

林黛玉不死,红楼梦还有看下去的价值吗?两玉的爱情悲剧又何尝不是那个大时代下,青年的怒吼。

宝钗虽好,可惜非心中所爱。当大观园毁坏,宝玉的爱情毁坏。除了出家,他又走什么路可走?

亲人死了,爱人死了,徒留他一人还在这个尘世受罪吗?于是,他也走了,落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这是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也是存了十年的红楼情。我爱红楼梦。 作者: 冷雨潇湘 网(/)

梦回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那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的尊重。

封建社会并不把女人当人看,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再次是怜悯的形象,最低则是供玩弄供侮辱蹂躏的对象。于是作者曹雪芹就抱着“使闺阁昭传”的目的写出了这本中国名著《红楼梦》。他为此目的,塑造了一个个美丽而又可爱的形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平儿,鸳鸯,袭人,紫鹃…几十个青年女性,她们所具有的,不仅仅是聪明,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不仅仅爱她们,尊重她们,也尊重这世上的一切青年女性。他坚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真心坚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贾宝玉,其实倒是女娲补天石锻炼而成的“通灵宝玉”的化身,真正是“山川日月之精秀”

中国几千年的黑沉沉的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牢笼中,竟第一次听到“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呼声,是多么了不起的啊。他不但不自骄,反而自惭形秽,这可为封建女性地位跨出了一大步。

男性个女性都把自己和对方看作平等的人才是正常自然的态度。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宝玉,黛玉,宝钗,他们三人的感情纠葛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但由于封建习俗和一成不变的封建规矩,活活将宝玉和黛玉拆离。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娶谁做妻子,宝玉却没有这个权力,因而,便酿成了后来不可避免的悲剧。

青春守寡的是李纨,史湘云,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是迎春,远嫁的是探春,青春出家的是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是司棋…她们都是薄命司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在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是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这就叫作“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女性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内心更美。

林黛玉才华横溢,谈吐不凡,她的周身所洋溢的品格,思想感情,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无不诠释出什么是高洁,什么是伟大。我们感她所感,爱她所爱,才使她的悲剧这样荡气回肠,惊心动魄。

《红楼梦》中有一大群美人,她们美得有个性,美得鲜明,美得并不雷同。想想,她们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常女子,不是仙女,竟有这样超凡脱俗的才气:只身平凡,确有非凡的理想,而在这理想中, 也隐含了浓浓的青春气息,而这种纯洁的青春之气,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空前绝后的。这个小小女儿国,是整个荣国府唯一染着纯洁气息的地方,这是整个贾府最干净的地方,更是展现美的地方。

《红楼梦》作为女性的颂歌,加强了它作为悲剧的力量。之所以能写出女性的悲剧,是因为在封建时期,女性并不是真正的人,只是一个悲剧的化身。她们生来就象征着不平等,而只有尊重女性的人才会看得出这是一个悲剧,只有曹雪芹这双敏锐的眼睛,才会看得出这是一个悲剧。而曹雪芹所看见的,就是贾宝玉所看见的,其他的人,只是封建制度的奠基者,所以,他们又怎么能看得见这个悲剧。

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一直视宝玉为**色鬼,可他却不只,宝玉,才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开始孕育的新人。一个封建时期的男子,竟对女性唱出颂歌,可敬,可赞。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眼中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住的女性的悲剧,也仅仅在宝玉眼中拉开了帷幕。

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是对“人”的尊重。他唱的女性的颂了歌,实质上是对“人”的颂歌。象贾宝玉这样“新人”的出现,从精有神上,从申和美标准上,宣布了整个社会的不合理,这才真是封建社会将要彻底崩溃的征兆.

梦回红楼,阅尽沧桑,看遍世界,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梦回红楼,我看到了点点光亮,引领了后人成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云作者痴?吾解其中味。

作者: 李沁悦 网(/)

感受经典_红楼梦

看杂志,博文,书籍与看名著有差别,自己有一些感受。

名著从浩如烟海的文学典藉中流传至今,一定会有它独特魅力,在当今电子时代,更加历久弥新。作者全身心创作达到的艺术高度难以超越。比如读红楼梦,读者容易痴迷其中,常读常新,百读不厌。不同版本,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有交流沟通的欲望,感受到文学素养在不断增加。比如贾林之间的爱情,认识上在发生变化。由开始的平淡到后来的惊天地泣鬼神,源于对人物角色的新认识。贾宝玉以“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向黛玉表心迹,两个人的命运已被绑在一起。红楼梦再聚首,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从侧面了解了红楼梦博大精深。通过阅读红楼梦,真实感受了中国名著的魅力,对于教学中国文化特点时会少一点说教,多一点领悟。

名著与作者。作者造就了名著,名著成就了作者。作者与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名著就是在读人生。感受作者非同一般的人生,感受无以伦比写作才华。红楼梦中各种人物性格鲜明,极具才华,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丰富的人生阅历,精深的文学功底。通过不格风格的诗词作品表现十二钗不同的性格,让人拍案叫绝。

名著中精彩的人物对白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品味角色对白,犹如穿越时光,回到特定时代与他们在一起,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领略多彩的人生故事。王熙凤语言中展现了八面玲珑,世故圆滑的人物形象。林黛王语言中展现了多愁善感,才情过人,孤傲清高的形象。人物性格决定了人物命运。

渲染、铺垫、伏笔等技法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宝玉与妙玉的心灵默契,暗指玉在“青埂峰下倚古松”,将要“入我门来一笑逢”。宝玉用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向黛玉作表白。从和尚口中悟出玉从哪里来,玉到哪里去。向家人道出“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宝玉了却尘缘,青埂峰下倚古松一切是顺理成章。作者: 行者 网(/)

读《红楼梦》有感

今天,我看了《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书中主要写出了林黛玉爱掩饰自我感情又很担心自己的病情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贾宝玉极端自私的爱。 书中也写出了贾宝玉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的个性,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被封建统治阶级的人视为是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孝”,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看了这部小说后,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的繁荣昌盛

作者: 高勤 网(/)

再读《红楼梦》有感

对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之前潦草的看过,对于细微的情节一直都没有弄明白,前段时间也是无聊,下载了电子版在手机上,有空闲了就打开来看一会,不想就此便上了瘾,接连从头至尾看了两遍,仍余兴未减。

很多学者给《红楼梦》定性,指出作者通过对贾家荣宁二府兴衰的描述,鞭挞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我读过之后倒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当时社会的广阔图景与人物百态,其中有很多的正能量与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首先,《红楼梦》所显示的前后作者的文学造诣可谓空前绝后,尤其众多的诗词歌赋柔美无比,给人印象至深令人赞叹不已,其次就是作者对众多人物言辞以及心理活动的精细刻画,真可谓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都说普天之下莫若皇土,封建帝王掌握着人间的生杀大权,他们的喜怒直接关乎到人民的存亡幸福。但作者在情节描述中所展示的那个社会,说明了那是一个惩恶扬善的时代;贾家是个人员众多的大家庭,从史太君到贾政无一不对下人们宽厚以待,每一个下人不但可以和主子同席共餐,而且每个人都可以领到月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红楼梦》让我潸然泪下的情节,在于林黛玉归天,一个独自飘零在外,才思敏捷,满腹经纶的才女,因情志所累,与贾宝玉有情无分,最终孤独逝去,“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里成了一句残酷的戏言。看至林黛玉弥留之际使尽全身力气哀痛的喊出:“宝玉,我好恨···”,那凄惨而无助的声音余音犹在,令人感慨不已。

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有时候把人世看的太透就会徒生烦恼,林黛玉体弱多病就与情志有关,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健康的体质一定要有难得糊涂的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 小雪 网(/)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