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集选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集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2W 次

如果回首、是否还是熟悉的摸样。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集选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1):张乐平与“三毛”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县人。30年代开始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抗战时期参加“抗战漫画宣传队”的活动。1946年创作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1947至1948年创作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他所塑造的三毛的艺术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曾任《漫画世界》主编。

三毛漫画的经典

张乐平先生为我们留下了10多部三毛连环漫画作品。

早期的三毛(1935年--1937年)

“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讥刺。儿童的天真、率直、热情、单纯,在社会化的成人视之为胡闹、无理﹔实则儿童坦白的行动出发于人情自然,而成人社会化的虚伪反渐远离人性。(汪子美)

三毛从军记(1946年)

三毛,看上去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但是,作者在什麽心情之下,产生这一主题的灵感和坚持,将这小人儿以血和泪,隻为著,去拼出一个卑微的存活?

我们三思,也去细看一幅一幅小三毛在书中的表情。

历史伤痕的说明,尽在泪笑中。(台湾作家三毛)

三毛外传(1946年)

《三毛外传》是我在1946年创作的。在这些幽默的故事中,蕴含著对旧社会的尖锐讽刺。(张乐平)

三毛流浪记(1947年—1949年)

“流浪记”裡的三毛一出现,就是孤苦伶仃,辗转流浪。他有机会接受了一些人间温暖,但更多的是遭遇著人间的冷酷。小小的三毛,是在旅行著人间的现实。这现实,是冷酷多于温暖,残忍多于仁慈,丑恶多于良善,诈欺多于真情,不平多于公道。(王芸生)

三毛翻身记(1951年)

一切战争和社会性灾难,承受最沉重的,首先是妇女和儿童。

儿童命运是社会文野的测验器,并且预示著国家未来的休咎。(柯灵)

《三毛流浪记》面世前后

张乐平,我国著名漫画家,他笔下的“三毛”,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被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

张乐平学习美术,完全靠自学。他的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老师。1923年,他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平生第一幅漫画———《一豸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时曾轰动一时。

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开始在上海报刊上诞生,但当时没有形成系列的“三毛形象”。抗日战争期间,他用手中的画笔,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来到上海,从此他开始创作系列的“三毛形象”。1946年底,上海《申报》连载了张乐平的漫画《三毛从军记》,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47年5月,《大公报》“现代儿童”副刊编辑陈伟球请示该报总编辑王芸生,拟请张乐平画几幅漫画连载。王芸生当即表示,可以请张乐平画一套类似《三毛从军记》题材的漫画,并给张乐平写了一个便条,介绍编辑去约稿。编辑遵嘱,前往张宅拜访,张乐平说他已有流浪中的“三毛”的构思,答应画一套“三毛”的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记》的构思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张乐平回忆说:“1947年初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著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著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在吹火取暖。我在他们跟前站了许久,心裡十分难过。”由此,张乐平萌生了画流浪儿的念头。正在此时,《大公报》的编辑来约稿。

为了创作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他知道在上海有一个叫陈家木桥的地方,是流浪儿的集中地,便去那儿,坐在他们中间,称他们为小阿弟,想和他们搭话,谁知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他隻好败兴而归。一路上,他怎麽也想不明白,他们为什麽会那麽冷淡。后来他才发现,原来流浪儿都是衣衫破烂,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尽管是旧西装,可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对他不理睬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天,张乐平换了件旧衣裳,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有几个流浪儿围上来,眼睛直直盯著他手裡的大饼,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自己的苦难生活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接近起来,熟悉起来,成了朋友,从他们那裡听到许多事情,丰富了他创作的想象力。

这套《三毛流浪记》的漫画,从1947年6月15日开始在《大公报》第三版上连载,10天以后,改在本市版上刊出,前后登载8个月。这套连环漫画的内容,除了最初几幅反映了一个流浪儿童的遭遇外,更多的篇幅则是从三毛的眼裡揭露了在国民党统治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作者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是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

《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中国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在这套漫画的连载期间,引起了广大善良读者的同情和共鸣,反映强烈。读者们纷纷给《大公报》写信,甚至给“三毛”寄去衣服和捐款,托报社转交。如果说,《申报》连载《三毛从军记》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那麽《大公报》连载《三毛流浪记》,是让“三毛形象”走向全国。

因为《申报》虽是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其影响多在上海和周围地区﹔《大公报》当时拥有沪版、津版、渝版,总发行量远远超过《申报》,其影响自然是全国性的。再者,《申报》连载的《三毛从军记》裡的“三毛”,虽然很顽皮,但他所表现的,差不多都是英雄型的,是常人所不及的特殊人物﹔而在《大公报》连载的《三毛流浪记》裡的“三毛”,就完全不同了,他一出现,就是孤苦伶仃,辗转流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产生共鸣。

宋庆龄女士看了在《大公报》上连载的《三毛流浪记》后,非常感动,她特别在上海燕云楼设宴,招待张乐平和《大公报》副刊编辑。席间,宋女士还激动地对张乐平说:“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感谢你,三毛不会忘记你。”她还提议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创办“三毛乐园”,用以帮助贫苦儿童。

1948年3月初,《大公报》出版部根据各地读者的强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张乐平在《大公报》连载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结集成册出版。《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特为《三毛流浪记》撰写了“序言”。王芸生既是这次连载张乐平漫画的热心支持者和决策人,又是充满同情心的忠实读者,他于3月23日写下《题<三毛流浪记>》,对张乐平作品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做了深刻的分析。

王芸生写道:“《三毛流浪记》印成书本了,这必然是小朋友们的恩物。《三毛流浪记》是接著《三毛从军记》画的,但张乐平先生的笔锋却完全改变了。……小小的三毛,是在体验著人间的现实。这现实,是冷酷多于温暖,残忍多于仁慈,丑恶多于良善,欺诈多于真情,不平多于公道。莫问孩子,请大人们思想,我们的世界不正是这样的吗?

三毛不是孤独的。他是多数中国孩子命运的象征,也是多数贫苦良善的中国人民的命运象征。我们的社会,对多数孩子是残忍的,对多数贫苦良善的人民又何尝不是残忍的?《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可宝贵的,是它还在刺激著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养著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把这份同情心培养长大,它会形成—种正义的力量,平人间的不平,改造我们的社会。——去掉一切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发扬温暖、仁慈、良善、真理与公道!三毛奋斗吧!在你流浪的一串脚印上,可能踢翻人间的不平,启示人类的光明!”

王芸生在写作《题<三毛流浪记>》时,正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期。王芸生同情三毛,也是对社会上广大穷苦孩子的同情,同时亦有力地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资料来源:人民政协报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2):我与“三毛”

犹记得小时候在家看电视,那时候电视剧不多,有些电视剧播了又播,比如《三毛流浪记》,我和小伙伴们看了又看,却乐此不疲。虽然年幼,但是那时看到顶着三根毛的小男孩,穿不暖吃不饱,还常常遭到坏人的辱骂挨打,总是为他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报以深深的同情,真希望他遇到一家爱他的人,吃得饱穿得暖有学上。

后来,我在网上买了一套四本三毛的漫画书《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解放军》《三毛新生记》,说是给家里的小朋友看,其实也是留给自己的一份记忆。在书里,我了解到原先张乐平先生的漫画是黑白无配文的,为了让小朋友更容易了解内容,将原稿稍微配了些颜色,并增加了对漫画的解说。我也是从序文里得知作家三毛的笔名是来源于“三毛”这一形象。

而这次申请得到的《三毛流浪记》一书,它是“《中国经典动画大全集》系列图书“之一,它采用的是动画片高清原图作为素材,让没有看过经典动画《三毛流浪记》的我仿佛看过原动画一般。虽然只有142页,没有我原先买的那本故事完整,内容也是熟悉的,但全部皆为精美铜版纸制作,图画栩栩如生,值得收藏。又一次温习三毛的故事,我再次为三毛的不幸感到悲伤。

之前看到新闻报道,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三毛”再次走出国门,由张乐平先生创作于1946年到1949年间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法文版在法国漫画专业书店和文学书店上架出售。真希望这个中国的漫画形象像白雪公主、唐老鸭、史努比等形象一样闻名世界。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3):忆苦思甜

张乐平被人们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他笔下的三毛,早在1935年就问世了。尽管当时只是一个插简直打诨式的人物,但还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抗战胜利后,三毛漫画在上海的《大公报》连载,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所以说《三毛流浪记》是我国漫画大师张乐平的惊世之作。

而我们这一代人多数先是从接触到的小人书上知道三毛的。解放前的旧上海,那个只有三根头发的三毛,那个大耳朵的三毛,那个白衣黑裤赤脚的三毛,因为吃不馆而瘦削矮小,因为没有亲人而孤苦伶仃,过着四处流浪的悲惨生活。但是三毛却没有放弃希望,他乐观,他幽默,他有着自己的尊严,不畏强暴,通过张乐平老师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虽说后来搬到了荧屏和银幕上,但是最初的书带给我们一代人的意义深且影响远。

时隔这么多年,再次看到南方出版社出的中国经典动画大全集之《三毛流浪记》,看着那封面上苦着嘴角的三毛,那不知如何是好的表情,直接把思绪带回儿时。而这套中国经典动画大全集之《三毛流浪记》是根据《三毛流浪记》动画片改编的图画书,使用张乐平先生的绘画原作精装制作而成,再次将真实可爱的三毛呈现在我们面前,再次那万恶旧社会的丑陋嘴脸揭露出来。不仅仅我们重温了儿时,回顾过去,却更可以让生长在红旗下,生长在党的阳光下的青少年了解一个过去的时代,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这本《三毛流浪记》可以说比得了时下任何一个绘本,哦,我暂且把它归成绘本,因为这个不仅可以大人看,孩子也可以看滴。(精美大图,形象逼真,且字不多,精练,易读易理解)。更为经典的是通过经典电影元素和现代最高新科技制作技术,将我国老一辈著名艺术家的绘画艺术,展现给我们,激活了那个性鲜的经典形象。当然这教育意义也存在于其中,小朋友要团结友爱(三毛和小宝),不要到危险到的地方玩耍(小宝江边玩耍)等等。多棒啊呀,比那生硬的道理,可有趣,形象得多啊呀。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赢得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共鸣,真正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他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史,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因病久治无效与世长辞,身后留下了不朽的三毛。

三毛陪伴着中国几代人走过了美好的童年,随时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今三毛以图画书的形式带给新一代不一样的人生启蒙,让成长中的下一代充分感受中国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测评上美版《三毛流浪记》--80后的怀旧经典

装帧

风格怀旧且配色雅致。书名字体与原版动画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字体有些相似,当年常用现在少见。书腰色泽淡雅,与封面搭配相得益彰,上面的水墨画让人想起上美巅峰之作《山水情》。介绍文字切中要点且不张扬。只是这种长宽的书腰最不易保存,尤其在放到书柜中时极易撕裂,有心保存的话需用书套。

内页全部铜版彩印,纸张厚实,装订结实,质量不比进口绘本差。

宣传及营销

以上美84版动画高清原图为卖点,主打80后父母的牌。由上美厂长与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亲笔推荐,可见其受重视程度。百度百科搜“三毛流浪记”,第一张图片便是该书封面。但在亚马逊→图书→少儿→7-10岁中没有上首页。不知在各大实体书店有无推荐。

图片

清晰大图,将原动画中水墨片风情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比如40-41页。图片和文字的排版看着也很舒心。目前优秀的儿童绘本大多是引进版,色彩鲜艳,卡通形象夸张,国产优秀绘本较少且基本走的日美风。较之而言,三毛原汁原味的老民国风情和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绘画风格可以让小朋友们体会另一种文化和意境。

但在复习了张乐平先生原著和84版四集动画后,我个人感觉图片的取舍方面,没有顾及到“笑中带泪、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原著自不必说,动画中保留的幽默元素基本没能体现出来,比如三毛换衣服时被爷爷家鸡鸭笑,小宝溺水时在一旁卿卿我我莫不关心的情侣被狗浇尿后匆忙逃开,三毛狼吞虎咽,不停添饭的情景。同时,动画第一集7分55秒到8分52秒三毛的回忆,一开始用定格画面慢慢拉近镜头,鬼子来了后图片的快速切换、其余不动只有飞机射击和大火燃烧的部分在动(我不知道这些的术语)的剪辑,极富张力,令人震撼。书中只用两大张图片来表现家毁母丧的情形,太平淡了。

文字

文字是我最不满意的部分。书中通篇都用怜悯的语调,不厌其烦地强调三毛是多么弱小多么可怜多么无助多么值得同情。但原著中是这样的吗?新凤霞先生的《傻二哥》、松浦先生的《一日江户人》中,都散发着昂扬乐观豁达、幽默爽朗、顽强独立的底层人民精气神。三毛也是这样一个人物。为了教育小朋友们感恩幸福生活,培养同情心而弱化这一点,我觉得不是个好主意。

以及,文字应该是对着原四格漫画添的吧。基本上一句一段,连在一起通读一遍,实在不能称为文章。教一二年级小学生写作还可,再高年级就不太合适。

感想

总之,阅读经历十分愉快,每一页都可细细赏鉴。但想到当年动画只拍了四集,只包含了1-10,21-23,31-32页原著内容,不免有遗珠之憾。虽然央视在2006年新拍了26集动画,但画风却和现在其他国产动画雷同,完全丧失了老上海的风情与时代特征,有种穿越之感。本书忠实于上美动画,却没能让小朋友们同时欣赏那优美的配乐,不啻为一大损失。如可以免费下载原声音乐,便可以享受视听盛宴了。

下周刚念完一年级的8岁侄女要来,到时小评论员有意见的话再添。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5):从前有个人,很傻很天真

最初接触《三毛流浪记》是在我小学时,黑白线条构成的四格漫画连缀成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看得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如今已不在了,但三毛的形象与他的悲惨命运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光头上有三根毛,身上穿着破烂的衬衫和黑色的吊带裤,一对招风耳又大又圆,有时撇着嘴,有时皱着眉,眼角永远向下耷拉,一副愁苦的老实人模样。

三毛是属于孩子们的童话故事,也是属于大人的故事,无数人看着三毛的悲惨童年故事长大,悲痛的时候想三毛,感到自己可怜时,有时也会忍不住拿自己与三毛对比。

相信当时很多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我阅读此书时家境已挺不错,可这本书依然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我总觉得每一幅图画后面意犹未尽,每一个故事都值得人仔仔细细阐述好几遍,才能品出其中的深意。

现在重读此书,越来越觉得三毛的故事含有各种寓意。

这本书籍是《三毛流浪记》的动画版,既三毛流浪记拍成动画片电影后的一些动画截图,以及电影中的旁白与对话。在当时那个年代,动画片的色彩不多,以水墨风格为主,却能轻易把人物与故事刻画得活灵活现。

书中的内容是三毛初流浪到抵达大上海寻找到寄养他的人家的故事,比原版漫画少很多内容,却也有许多细节值得细细推敲。

收留三毛好心渔夫没有好报,不但遭到地主讨债,还在捕鱼时遇上暴风雨。

这幅情形颇似当时老实勤恳的长工,辛苦劳作所得被人轻易夺走,而平日工作随时有生命危险。

两岸的军官互相争执,夹在中间的老渔夫被人打死。

不知这细节是否暗讽当时军阀混战时期,无辜遭殃的平民百姓。

坐豪华汽车的人因车坏了而不得不推车,还溅了一身泥水——别得意,所有风光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他雇佣三毛推车,三毛对钱不屑一顾,倒是帮一位陌生叔叔推了车并因此来到上海。——姑且不论三毛不接受钱财是否太傻,哪怕真推车,他能拿到钱吗?没准被人痛打一顿,然后人家驾车扬长而去。倒不如仰天大笑出门去,保我清贫不阿名。帮陌生叔叔这桥段,也暗合了劳动人民互相帮助的情怀。

作者在流浪记的最后,给三毛带来了一个好心有好报的机遇,三毛因救小孩而被好心人收养,然而,那家好心人屋子失火,三毛再次流浪……

这本书就这样完结了,漫画版里还有三毛奇遇记,三毛旅行记,三毛当学徒,三毛从军记。

值得一提的是,三毛当学徒的那些故事,也是作者张乐平自己的写照。

张乐平小学毕业之后,为了生活,15岁就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木行去当学徒。在旧上海,当学徒无异于受苦受难的同义词。张乐平在木行,白天晚上都要干活,但他对画画的爱好丝毫都没有减少。他没有钱买纸,而木行里除了账簿和信纸之外就没有其他纸张了。当时,木行的老板爱抽烟,张乐平就利用他为老板卷纸媒的机会,将纸留下一条空白,其余地方都画上画。不久以后,老板发现了,张乐平不得不另谋生路。后来,张乐平进过私立美术学校,在印刷厂当过练习生,在维罗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后来又进了三友实业社当绘图员……

作者不知经历几多波折才有幸将三毛流浪记出版,但无论经历多少波折,我相信他的内心里一定一直与三毛一样有些傻气,也有些倔强的天真,所以才能画出如此有趣而又内涵丰富的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