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百科 > 面试技巧 > 面试中的望闻问切

面试中的望闻问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W 次

老祖宗通过实践提炼出的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通俗地展示了中医问诊的精华。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以来,一直都在努力践行着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使命。在发掘人才的过程中,甄选人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面试则是目前各位同行在甄选人才时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

面试中的望闻问切

在与一些年轻的HR进行交流时,发现他们经常对面试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甚至有些有一定经验的HR也把面试简单理解为把应聘者安排到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其实不然。面试应该是一个从接洽开始到评估结束、包括组织者在内的全方位的人才考察甄选的过程。结合多年的实践体会,想借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之壳浅淡一下面试的基本要领。

望,顾名思义,是指面试过程的参与者们用各自的眼睛对应聘者进行观察。

那望什么呢?通常有应聘者的体态外貌、服饰搭配、行为举止。在此并不是要误导大家以貌取人,而是想说一个人的外貌、服饰搭配、举止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显露应聘者的职位匹配信息。如人的高矮胖瘦可以显示他的健康状况,服饰的搭配或者应聘者的颜色偏好也会从某些侧面反映他的性格特点。而一个人的举止则多数时候都会展示他的基本修养。特别是应聘者在等待或在笔试时的行为表现经常会流露出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个性特征。当然,人的外貌体态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服饰举止与人的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不是我们在这探讨的话题,那是医学和行为心理学的范畴。在这里仅想从识人的角度提示这些要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高级人才的甄选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精细设计都是必要的。

闻,耳听是也。通常的面谈过程都是从应聘者的自我介绍开始的。面试官在此过程中应该全神贯注地捕捉一切可能与岗位匹配度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局限于应聘者所陈述的内容,还包括应聘者陈述时的语流、语调等。对内容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凭真实的内容可以直接判断出应聘者的阅历和学识是否符合用人需求。而内容陈述的合理性又可以确认应聘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习惯等诸多信息。但后者,即应聘者的语流、语调等却经常被人忽视。其实,一个人说话的语流、语调经常都暗示出他的某些性格特征。特别是结合了“问”后,应聘者在面对压力或不经意的设问时,回答问题的语流、语调甚至可以考察出应聘者的潜在思维模式及应变能力。

问,是面试过程中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问与闻的组合是面试过程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贯穿始终的。问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设问的技巧也大可以留给有心人自己去学习探索。在这里只想重点谈谈问的针对性,不是盲目地问。曾经在一次人才市场进行的现场面试中确认下属某些设问的目的时,得到的回答是“我看很多人面试都是这么问的”。我感到有点意外,脑袋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不会是刚出道者的普遍认识吧。单从学习的角度看,初出道者先学其形也无可厚非。但担心的是,这种思想不只是局限于初出道者,如果普遍存在于一些HR的思维中的话就会埋没许多可就之才。设问时一定要清楚从该提问的回答中你希望解读到应聘者的哪些信息。比如,有些面试官会问“请问如何称呼您?”。回答可能有很多种。有些应聘者会流露出不屑,心想“我的简历中不是明写着吗?”,很不情愿地重复一遍自己的大名,以为面试官水平低。也有应聘者会很认真地回答,“我的.学名叫XXX。但身边的朋友都习惯叫我XX。”也有应聘者会很顺从地直接回答“我叫XXX。”。很显然,这些不同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解读到应聘者的一些性格特点。问的主要目的是“闻”,同时兼顾“望”。最终目的是要通过问闻望的有机组合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应聘者的职位匹配信息。切忌埋头苦“问”,漫无目的之“问”。

切,把脉。面试时何需把脉?大家或许觉得有点离题。但一个完整的面试过程设计中,“切”也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切不是把脉,而是指面试前后面试官与应聘者之间的肢体交流,最常见的是握手。偶尔在电视选秀中也能见到应聘者出场时与主持人或面试官拥抱,但不是主流。握手是很多民族的社交礼仪,但同时,这一握也经常是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级人才的面试中,见面时的握手多传达的是欢迎和鼓励,而告别时的握手就会传递各种复杂的信息。握手的力度、握手的深度、握手示意的主动与被动都会传递着耐人寻味的信息。而高水平的面试官在这看似不经意的社交礼仪中却经常能解读到应聘者的一些重要人格特征。

面试不仅是面试官的事,面试组织者或接洽者的积极参与能更全面地获取人才的匹配信息。望闻问切并不是所有的面试都需要,根据不同的职位需求设计合适的面试过程才是正道。相信四法的不同组合一定能为你的识人提供有效的设计思路。古语云: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HR识人亦如伯乐相马。茫茫人海中,愿我们的HR们更具慧眼,多识英才。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