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志 > 心情日志 > 通信设施的转型

通信设施的转型

推荐人:猫咪 来源: 阅读: 2.23W 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通信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尤其是现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能够让我们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就能跟家人互动,跟亲朋好友联系,我们只需要拨出一串号码,或者通过,微信,QQ就能联系到我们要联系的人,可是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的通讯设施,他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今天苏苏就给大家说说古代是怎么通讯的,在古代的通讯中有一种大家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也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通信设施,就是烽火台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fēng suì墩堠dunhou、烟墩等等。烽火台上有驻军守候,这些当兵的每天24小时倒一次班,必须确保烽火台上24小时都有人值班,一旦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焚烧)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烽火台如果是白天发现敌人入侵,就点燃狼粪或者柴草来报警, 一般情况下都是用狼粪,因为白天烧狼粪用烟比较明显,就像苏苏这样近视的人,也能很好的看到,后来还有个成语,来形容国家不安宁,到处都有战争,叫做狼烟四起或者叫烽火连天,如果是晚上发现敌人,就点燃柴草,晚上烧柴草靠火光报警。只要发现敌人入侵,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据历史记载,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以烽火作为进军号令,一昼夜就可使河西的信号传至辽东,远达数千里。当时有人用诗来形容信息传递之迅速,说:“候骑至甘泉,烽火通长安”。甘泉在今陕北,离汉都长安大约300公里,烽火通信迅速可达,可见当时军事通信的效率极高,其实历史上运用烽火台,运用的最好的还不只是卫青,霍去病,还有这么一位高人,就是西周的周幽王,这个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baosi)一笑,没事干就点点火,发发群发,后来人们管这个故事叫,烽火戏诸侯,在古代除了用烽火台传递军事信息以外,还有一样传递信息的东西,至今还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是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以后,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直到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到了汉朝时期,人们开始运用“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将以前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送回,并与匈奴联谊。于是苏武一行人到了匈奴,正巧碰上匈奴内部有人谋反,苏武的副官不幸牵涉其中,单于遂将苏武他们全扣留了,审问是否参与,其实是想召降苏武。单于就跟苏武说,只要你能归降,赏你高官厚禄,在赏你多少多少美女,没想到苏武誓死不屈,单于气的打拍桌子,说道,小样,你还挺倔强,那我也只能让你去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放羊了,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我就放你回国。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是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挂了。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回来时,苏武已满头白发,可能我说到这里,就有小伙伴提出置疑,了,说,苏苏啊,你就会往你们老苏家脸上贴金,这只不过是常惠想出来的计策,根本就没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可是,您还真别这么说,虽然在汉、唐时代,鸿雁可能一次书信也不曾传递过但是,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74年,还就真有这么一只鸿雁充当了元朝的国信大使:元使郝hao经出使宋,被奸相贾似道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16年,后来郝经得到一雁,手书帛书,系之雁足,而纵之,其书曰:“零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又于诗后书曰:“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秋季放雁,次年春,帛书果为北方元人得获,进呈元世祖。忽必烈见书恻然良久,遂决意南伐。两年后,南宋灭亡。这封“雁足书”后珍藏于元朝秘书监,也就是,北京元大都的皇家档案馆。其实在中国通信传书历史上,普遍使用和融入我们生活的当属信鸽和邮驿。关于飞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在很多影视剧里都有所展现,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就是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而在西方国家尼日利亚地区,人们则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就能把书信带到,而邮驿也就是今天的邮政,最早出现在夏商,秦汉时期,全国已有成熟的邮驿网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到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后来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到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天皇帝心血来潮,给大臣写了一封书信,交给邮驿,告诉邮驿此信十万火急,一日之内必须送到,于是这个驿卒一路狂奔,路上骑死三四匹马,日夜兼程终于送到,累的吐血而亡,这个大臣打开信件一看,上面写着,六个大字,爱卿吃饭了否,其实除了苏苏以上说的,在古代还有很多通讯方式,比如说,青鸟传书,鱼传尺素,竹筒传书等等,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直到19世纪《莫尔斯发明》电报,《贝尔发明》电话,传呼机,《阿尔?格罗斯发明》手机《马丁?库帕》渐渐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使我们摆脱了古代社会通讯的繁琐,让我们能够更快速的传递信息,我们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在古代通讯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古人还是会通过各种手段联系家人,朋友,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着各种发达的通讯设备,我们一年能给父母打上几次电话,手机是用来拉近感情联络亲情的工具,请我们不要把他当作游戏机。

通信设施的转型

文~~~~上官辉迎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