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志 > 心情日志 > 寒食知性

寒食知性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5W 次

按说,寒食一节,是断无炊烟之礼的,只是春日,乡村有炊烟为寒烟,若是在城市,怕是人多,五湖四海相杂,各习的风俗便有了改变。

寒食知性

我和家人,在龙岭扫墓后,便徐徐下山,看山中扬尘,便知晓,风冷在山上。

我们从山岭下来,因其中一段路正在修建,我们只好一路颠簸着前行,路旁的农田,好像还在懒睡中,杨柳风姿,高上高下,榆树清冷,点点褐色,像占据了乡村巷道似的给挤了过来,窄了,门关着,少有人走,就像给思绪一个笔直的相从。

我在想,这里的人,都去了哪了?怕也是如同我们,去给先祖祭祀去了,“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思亲赏明,这是对春天的点醒,也是春天的希望,如同过年之春,是寻找春的始端,而清明则是吐故纳新的开始。

我们一路穿过了垅田,榆树沟,田野是静的,就像刚刚脱去了绵绵的冬雪外衣,显见其形状,榆树沟也是静的,只是春神正在勾勒其轮廓,只不过榆树沟村的榆树是有些年份了,那高大粗壮,仗着一身的枝芽,倚老卖老,吹面不寒杨柳风,不是的,是伸出了枝芽,却不敢将最鲜的绿衣亮出来,倒是点了颜色的嫩芽榆树,倚山傍水,小村庄,还能看出绿来,能招惹些。

路,车辆,行人,还是比较多,我们是挤在清明祭祀回城的队伍里,来到了万容广场。寒食节,我们是在这里过的。俗话说:“有容乃大”,万容,应该是大气派与大手笔地方,也是可包容的地方。

经济界的人士,都喜欢冲着这个“容”字而来,以容为襟,和容共生,做了这里的经济,也做了这里的人情。只是这里的车多,人多,消费也多,到这里来吃食的人也应该很多。

我们是去了小饭桌,听说那里的饭食,可随点客人性情而做,颇有四海人意,情同随怀。

我们点的菜,也多是从了古训,尽管我们尽量不吃“红食”,多吃些素餐为主,比如嫩白豆腐、嫩笋白汤,还有一些冷菜,是无油烟的,倒是西湖羹,能看到那白素点点,也算是见得一日的清冷,也可趋寒。

我最欣赏的,就是那道豆腐嫩白,就像裹着一层薄薄的外衣,是属于酱果类的,只不过豆腐性寒,是清明祭祀节吃食必做的。

这要是在老家,家中有了年岁大的长者,在这一天是不许生火动烟的,一般是前日做好,到了清明节前就吃冷食,而其中的豆腐是让人记忆犹新的。

豆腐被切成方块,然后淋上冷熟油,再放些葱花、黄豆和一些辣椒类,伴了冷汤。

全家人在围拢一桌之前,是要先听老人讲一段过去的故事,然后老人围桌洒将酒礼,一柱香的时间,然后才从供桌上端回,方可围座吃,吃时,一般让老者先动筷,而后辈才可动羹。

吃时,我们先吃青果,然后茭白,再吃豆腐,其中的菜芯白、辣椒白,直至豆腐白,这也是有钱人家的迎春寒食宴,若是贫穷人家,一般只有青果与野菜做的丸子,再好点,就能见上这豆腐葱花白了,便说一吃知寒冷,二吃洁白迎真身,三吃人间多清净,四吃清白大地明,

只是这古来有礼,怕是留下传承的不多,随了老人去了便去了,年轻人,哪管的这么多,哪个简单哪个来。

我们在此餐桌,只是没有了过多的话语,也未讲究各自的习俗,只是一吃为净,一吃为尽,就匆匆地返了各人的家。

年年清明逢雨,就像漫天飞舞的泪花,寄托哀思,也习惯了清明看雨、淋雨,只是这一回,遇上阳光,思想,清冷,如同路旁的杏花。

白的白,粉的粉,就算是拉起队伍一长串,也总在夕阳落岭中,路见着的苍白,没有杏白树下的成群玩儿戏耍,也未见天上的风筝,做成各种虫鱼鸟兽,迎风趋走,道是清明,天空也是干净的。

大地无声,人间有情。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