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微小事:断线纸鸢眷青空

微小事:断线纸鸢眷青空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W 次

闭眼聆听窗外的悉悉索索,不用去想也知道,屋外又是大雨倾盆……谈及雨落,或认为此时嘈杂,惹人意乱心烦;觉得雨落之时内心沉静,是深度入眠的大好时机者亦有之。

微小事:断线纸鸢眷青空

于我,则更倾向于搬一小椅,手捧一卷墨,不时欣赏雨景,静静待其离去后,一窥那一碧如洗的青空,以及期待中的小确幸:眷恋蓝天的“纸灵精”。

于同一片蓝天下,追逐不一样的“纸鸢”……

“纸鸢”,又名风筝,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原本作为清明节一个符号的它们,以轻薄的身躯承担起无数个儿童纯真的童年。如果风筝有级别之分,那么处于最低级的那一个,应该是给塑料袋系上一根长绳,任其在风中肆意起舞。

那时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城里的孩子玩着怎样的风筝,或是五花八门、图案丰富,亦或者是嗡嗡作响的航天飞机。后来也试着以竹条为骨,绘画为皮,制作出一个个奇形怪状的风筝。可能也曾经憧憬过,但是在风与纸鸢的呼哧声中,逐渐淡忘……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故事的开头总是在草长莺飞的时候,彼时的我们不懂谦让为何物,凡事都要争先后,抢第一!放学归来,把饭煮下锅,便从床底拿出缠绕着多重绳子的风筝,飞奔至村前的空地上,将迫不及待地“纸灵精”放归青空。

随后便是小伙伴之间的较量,谁的风筝在天上待得最久,谁就算赢,赌注永远都是那一颗“大白兔”。

曾有幸再次与风筝相遇,是在一本名为《追风筝的人》的外国名著中,通篇阅读一遍无果,于是有了第二遍、三遍……直至第五遍,才恍如被点醒的梦中人般后知后觉,原来其中竟然包涵这么多……

每一次以风筝为线索引出的故事,都旨在点出“救赎”这个故事核心。阿米尔和哈桑本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却因政治、宗教等多重因素,而沦为主仆关系。

有人说,哈桑和阿米尔其实是小说中父亲的两面人格。前者,充满了正直、勇敢和无私,但始终缺了几分灵性与个人思考。后者,自身、狭隘、胆小怕事,却能冷静分析,不断磨砺成长,并完成“救赎”。

风筝伴随着他人生的起伏。小说以阿米尔陪伴哈桑的儿子一起放风筝宣告结束,在风筝回归蓝天的那一刻,阿米尔的内心也完成了救赎,而追风筝,则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对一种希望的寄予。

可能若干年后,我们追逐新鲜事物的热血已经冷却,只憧憬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请相信总会有一个人会始终坚定地履行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无论怎样,生活总会让我们遍体鳞伤,大可不必失意。

你瞧,断线的纸鸢仍眷恋着一片青空,那是属于它的浪漫,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