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浅谈创作者与阅读者于作品的感知

浅谈创作者与阅读者于作品的感知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6K 次

我在思考现在的创作,感觉自己创作的欲望很强烈,而且希望被发表的欲望也强烈。不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快是快,但是它需要朋友的支持,需要点赞打赏,尽管我不是特别强烈的需要打赏挣稿费,但是如果文章发表了,没有众多朋友的点赞打赏,又觉得冷清失落。

浅谈创作者与阅读者于作品的感知

我又不喜欢像有些作者那样,一发了文,就四处推荐自己的文章,然后明白告诉别人,要多给点赞和打赏。我自然是说不出口的,仿佛自己是一个文学“乞丐”,要靠自己去拉,去说好话,换取别人的赞赏。说实在的,我真的不喜欢。我想,读文是享受,写文也应该是一种享受。既然是享受,就不求其他,发表了就发表了,好也好,不好也罢,让别人去读去说,自己感觉不错就行了。我时常在想,应该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学别人。我今天读到这样一句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欲写出好作品来,需要夯实自己的写作基础,需要大量的读书学习。所以,我应该好好读经典,并且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学懂弄通为止。

我们不要过度期求别人对自己发表作品的亲睐,人各有所好,有喜欢物质的,也有喜欢精神的,当然喜欢物质的,自然是人多多,而喜欢精神的人,只能是那些物质并不失缺,而又有情趣的人,才会去追求精神的享受。我在想,发表的作品,也许看的人多,点赞的人多,打赏的人多,又也许不是这样,那么出现这种情况,于作者就应该想清楚,看明白,你的作品于别人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别人的生活中,是不是占有非读不可的需求。

我把别人看待发表作品的态度归纳为“三无”:一是“无趣”,二是“无屑”,三是“无及”,怎么说喃?“无趣”就是别人本身对文学就不感兴趣,所以说再好的作品,再经典的作品,于他都不会有兴奋感,也不会有享受感,自然也就不会去读了,即使勉强碍于面子拿在手上,也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忽悠一下作者他甚喜欢,其实一字都不想读读,这样的人,你不需要去责怪,甚至气愤,就是那句话:夏虫不可语冰,无需去费口舌,让他违心地去应付你的热情。“无屑”,自然是瞧不上,喜欢文学,也喜欢读作品,但是因为觉得你的作品水平不高,不值得一读,所以面对你的作品,他自然有自己的判断,觉得不值得一读,不值得一评,也就表示沉默

当然,如果是这样,作为写作者,就应该检讨自己,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真正值得别人一读,是不是真正于别人有价值可言;如果不是,那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努力地提高自己,成就经典。“无及”,是一种心态,觉得你的作品发表很多,水平又高,或者说读者搞不懂,心怀一种羡慕和不安,自然也就不想读了,读了伤心伤神,如果是这样,好作品终归会发光的。

文学是精神的东西,反映意识形态的存在,不是物质的东西那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文学是比较高深的精神产品,一般人是难以理解和融入其中,对文学作品是很陌生的,对文学的魅力也是无法感受到的,也许只能是“隔岸观火”,看看热闹而已。

文学也是私人性的东西,尽管我们说文学要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类,但是更多的文学作品是主观对客观的认知和理解、感受和领悟,也就是我们创作者的心灵在客观物体上的表现,对客观内在涵义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带有主观的色彩,而主观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呈现出来,读者要能够理解和领会,那需要一种“同频共振”,方能达到融合,所以,有的读者在谈到读文学作品时,就有一种苦恼,读不懂,尤其是诗歌类,那些附着作者心灵的意象,尽管含义深刻,但是如果不解其象之意,那也就无法深入其内,感受其意,也就谈不上享受艺术的魅力。

文学也是圈子的东西,文学是少众玩耍的事情,物以类聚,当有共同之爱好,自然就形成了群体,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切磋提高。不过,文学还是应该归于大众,不能成为几个人,或者一群人“孤芳自赏”的雅玩。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