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隐匿繁华,挥洒时空

隐匿繁华,挥洒时空

推荐人:幽之 来源: 阅读: 1.8W 次

隐匿繁华,挥洒时空

隐匿繁华,挥洒时空

回首远望漫漫诗歌大道,唯有那个盛世的大唐朝的成就能称之为诗之气象,无数的激昂壮作从那个遥远的年月飞向我们的眼前,直击心间最敏感的天地。看惯了《诗经》中俏皮跳跃的乡间小曲,看惯了宋诗余中无限的理趣深文,最爱的还是让人大气一出的淋漓尽致的唐之诗歌。在无限开放的大唐朝,诗歌也被张开到了其令人惊异的角度,向我们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思想倩影。

最爱的是那一抹乡间淡影,最难忘的还有那月下的对月邀酒的傲影。

(一)田园浅唱,流转彷徨

即使是在繁华的大唐盛世,依旧还会有许多不被当朝所重用的文人,可是在以国之任为己之任的文人心中不能入朝为官是一件天大的不义之事。他们怅惘,悲鸣,想尽各种方法来换取为国献力的一丝机会,于是渐渐地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规模的群体——隐士。

田园居士孟浩然自然也是隶属于这一之大队的一分子。

闻一多先生说:“隐居本是那个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一点暂时的调味剂,或过期的补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整的事实。”

认真品读浩然的人生旅程就会发现他实际是一个在进与退中不断犹豫的纠结鬼。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子,埋头苦读,一举成名,几乎是孟浩然唯一的政治出路。幼时的孟浩然就坚定求学,并且以孟轲后人自诩,这是他坚决的入仕心境。的确他也在为之而不懈奋斗。只可惜命运好像偏偏忘记了这样一个颇有才华的人,孟浩然的仕途一直都并不如意,本有机会为玄宗任用,谁知在王维家中与玄宗的那次相遇竟然以“不才明主弃”一语而结束,最终被放归襄阳,与仕途渐行渐远。

但是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却可以看见他实际对于仕途的追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信心满满的将自己推荐给张九龄,心胸旷阔的好像就要将整个湖水都纳入自己的身体里面。梦泽之上烟波缭绕,震撼了岳阳城。多么隐晦的赞颂对方啊,不浮不夸,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叫人听来顺人心耳。想要为当政做出贡献,耻于现在的无所作为,或是说耻于被迫的无所作为,语间满满的无奈与遗憾。最后却停住秋毫,不纠缠,不紧追,力度把握的恰到好处,不失身份,虽然做官之心迫切却不会为了仕途而迷幻了自己的双眼,做出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让人在寥寥数语中居然能感觉到这个诗人的可爱之处。

实际上从这里不难看出孟浩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逸诗人,应该说是一个念念不忘做官的布衣诗人,他的一生都是在充满矛盾的隐居生活中度过。终其一生都未能打消入仕的念头,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东晋陶渊明那种隐逸高士的不同。从孟浩然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盛唐诗人入仕的热情,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那么可以与陶渊明进行一番对比。

魏晋玄学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到魏晋时代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主流形态。它广泛的探讨了宇宙、社会、人生的种种哲理,其中尤其对万物存在的本体依据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术传承上,它试图融会先秦、道、名、法、纵横诸家,并吸收外来的佛学,但其基本宗旨与主要特色则是援道入儒、融合儒道。

但就我们所研究的玄学文献,渐渐地发现其的弊端:追求华靡,追求雕琢辞藻,是在追求形式上用功夫,而忽略了文学的作用是反映人生。玄言诗用诗歌来说理,违反了文学作品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征。这大抵可以算作是文学的歧途时代。渊明却依旧用诗来反映他亲身感受的生活,来抒情言志;却依旧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感情,构成平淡朴素的风格,含有浓厚的情味。这类作品违反当时文学风气,因而不受重视,不为人所了解。这正说明他是在文学走上歧途的时代不跟着风气跑,独自走在文学的正确的道路上。

陶渊明以“任真”自许,萧统也以“任真”评陶,“任真”无疑是陶渊明的一大特点。究竟什么事“任真”?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研究陶渊明的作品和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

道家的所谓“真”是指人内在的,最精最诚的东西,这种东西是“天”赋予人的,自然而然,不可变更的。简单的说,“真”就是人的天赋本性。“真”既是天赋的,它自然就跟一切人为的东西——伪相对立。庄子认为“大道”就在于坚守这个内在的天赋的本性,所谓“谨修而身,慎守其真”,不去违背它,损害它。因而一切外在的表现都是应当反对的。总之,应该努力于自身的“守真”,而不应当努力于“人事”。道家的这种主张避开人事而“守真”,本质上是消极避世的。道家学说的信徒应当是那些真正的隐士。因此后人说“守真”差不多与“隐居”同义。《说书》训“任”为“保”,训“保”为“养”。“自我抱兹独”,所谓“抱兹独”即“任真”。可以概括:“任真”即“守真”或“保真”,取自《庄子》,意为隐居避世,谨守本性而无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归耕以后,交往的大都是像颜延之、殷景仁等有学识有能力的读书人。就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跟抱着出世思想的隐居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隐姓埋名,不愿与功名之士或贵人交往,不愿过问世事,与世相望。陶渊明既结交功名之士,也和贵人交往,留心世事,并不是真的与世相望。所以在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中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认为渊明是田园诗人的顶尖,是东晋最伟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大诗人;但同时也有人认为渊明的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当时许多的诗人一样,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民中,因为许多的研究表明陶渊明的诗中没有直接记述与农民们一起生活工作的画面,因而认为他是具有那个时代文人的局限性的。

所以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虽然同为隐士,但两人的真正思考境界却是不同的,可以感受到孟浩然希望做官的真切。他有一种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导致了他入仕不愿,出世不甘的思维的养成。

但不论是假隐士也好,真士人也罢,在这一段的坎坷路途之中不能否认的是他那些却是叫人读来称赞的优秀诗作,为我们大唐的文化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描摹出了五彩得到耀眼画作。

而孟浩然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出世和入仕上,同样他的人生也是在自卑和自高中辗转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一首《与诸子登岘山》可以看出孟浩然对羊祜无限的尊敬,可以看出他对于不义之战的唾弃,对和平的不懈追求。但细细品读过后又会感到孟浩然所流露出的落寞与自卑,是那种与四百年前的伟人与现在的自己对比过后的失落,想到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的羊公,再反观无所作为身为“布衣”的自己,自然不被大唐盛世所容忍。

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楚人不相识,何处求椅梧。

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安能与斥鷃,决起但枪榆。

而他的鸿鹄之志却一直存在。“安能与斥鷃,决起但枪榆。”无不显露出他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从而可以看出繁华的朝代给文人的心理造成了多么大的压力,从而才会出现这种犹豫不定对自身价值无法做出确定判断的情况的出现。

虽然孟浩然的归隐于陶渊明的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就其语言风格却是极为相似的。

“淡”。这是这两位大家的作品带给我的直观感受。

于陶渊明而言当朝的华丽奢靡的繁杂词藻叫他难以忍受,他抛下那些庞杂与繁芜,直击最干净澄澈的文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简单的语言却教人丝毫不会忽略其中的生机活力,真正的打动我的内心,引起众人的情感共鸣。

孟浩然的淡然则和他所接受的思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道教对孟的影响尤为明显。道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得道成仙,飞仙入境,并认为唯有如此才可以外身死,极虚静,超脱自然,不为物累。道教的这套理论正合乎人生不得志的士子因政治进取失意而想要避世静处的心理趋向,因此历代的失意青年不免会选择归信道教,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孟浩然的思想会倾向于道教的清幽淡雅。他的诗中会散发出几分幽静的气息,宛若似曾相识而又无由得语,山水与田园水乳交融:

落景余清辉,清棹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虽然之前说了孟浩然是想入朝为官的,但他的内心想必也是十分向往田园的,不然他是不会写出这样没有杂质的诗歌的,自然淳朴而又天机盎然的生趣。

孟浩然对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敬仰十分的,他在诗里曾八咏陶氏:“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可以看出孟浩然对于陶渊明高洁人生品质的爱慕之情。

所以可以看到,既是相差三百多个春秋的时光,人与人之间依旧可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思想的力量可以突破一切,既是是岁月的蹉跎也不能抵挡其的传递,所以还是精神财富更为的绵长悠久,更加的永垂不朽。

孟浩然将自己隐匿在大唐盛世的那一片繁华之中,照样享受自然。

(二)对月畅游,潇洒对樽

看完了孟浩然的小清新,再看看这边的一个极端大家就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

自小生活在富饶的天府之国的李白一生注定就不会平凡,他的铁杵磨成针,影响了多少小孩的童年。可怕的是这个别人家的小孩不光能坚持,他还是一个天才。唐朝盛世多天才,初唐四杰三个都是天才,可见唐朝天才率高的叫人瞠目结舌。

而这个从小就有壮志的文人越大越显出他的非凡之处。先不说他的诗歌境界如何,毕竟天才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学去的,就光看看这个人的性格。潇洒,肆意,孤傲。这个别人家的小孩以他最满意的方向发展自我,即使在众人眼中他会有一些异样甚至是神经,但他是谁,又岂能叫一点流言蜚语打到。无所畏惧,我想就是对李白人生的精准概括。

在李白的世界里三个东西是不可缺的。

金樽酒,皎洁月,随心诗。

他将自己所有的浪漫因子都倾注在这三个东西上面了,从而来追逐自己执着的理想。他脱离桎梏寻向本真,不悲观不消极。

对月邀酒饮诗,这是李白的日常生活: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他肆意,总是希望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倾泻出来,没有任何的顾忌,他的诗歌很纯粹,因为他的真情早已慢慢的溢出心间,没有再多的精力与空间去分给任何一个字,没有任何的闲暇去考虑词藻的华丽与否: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有谁有李白这样的胆量敢弃弃我者,谁又能有李白这样的潇洒的自信大声的喊出一切可以等待明朝梳洗再起航。只有他了,在唐诗的气象中,仅此一人,无人能超越这个诗中的天才,这个“诗仙”已经出离了正常人的定义。他美在生命的自然,不浮躁不繁华,他的诗不会用典众多,大多是非常偏向口语化的情感抒发,简单易懂还极富有音乐感,悦耳的节奏直击心房。他的诗歌都是自然溢出的与意识形态无关的情趣、灵感及创作冲动。风韵天成,讲的就是他的诗风。

从小到大的李白都是无比的向往自由,所以即使他也想在当成就一番功业却不愿意被囚禁在官场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不愿为别人而委屈自己,他是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他的自由不准任何人打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举一杯清酒看向明月,谁知江月何年初照人呢?

洒下一条银丝,作出李白心中的长安盛世。

(三)繁世遮面,随心起舞

不得不说李白与孟浩然的创作风格是十分迥异的,但是两个人在某些地方确实是兮兮相惜的,就好像命理中的知音一样。孟浩然终其一生都在寻觅自己的知音,从两人的诗作中不难看出对彼此都是有不少的称赞的。

李白赞赏孟浩然的田园惬意,而孟浩然则欣赏李白的肆意潇洒,两颗炽热的心在一起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同发出长安唐时的强力壮音。

纵然是浮沉变数众多的时代,他们也可以安定自我,大不了就放下笔尖,走向田园;亦或是散下长发,乘上孤舟远航。不浮不躁,就认真的过自己的生活,勾勒出自己的人生图画。

看见他们众多动人心魄的作品不断的影响着后世人,不由的感慨道这文化传承的力量,在这悠悠长河中我们总是能够看见那些自由潇洒的身影,羡慕之余我们也需要反思自我。现在的我们是否真正在着手于自己所喜爱的事情,有没有被世俗磨去了棱角。人生在世只此一朝,千万不要在最后被一些本不关键的事情而牵绊住脚步,惬意就好。

隐匿繁华,挥洒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他们相遇,与他们一同延续自由的境界。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