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那年,那人示例

那年,那人示例

推荐人:绾雪 来源: 阅读: 3.11K 次

那年六月没有飞雪,所以有人死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人当时不能管这事,因为他还在遥远的地方,尽管没有“处江湖之远”。

那年,那人

但是文人的朋友还在京都,死去的是他的朋友,受伤的他一直敬重的官员,自己的朋友横死,朝廷却淡淡的撇开这件事,他感到悲愤___尽管悲愤的不止他一个人,但他是很少的做出行动的人。诗人为此成为了封建者迫害的对象。

统治者算是给了足够的面子,至少还给你做官,但是终究是委屈的。

那年,文人的朋友离开了京城,留下一片叹惋。这已经是是那年八月的事了。

那时候,有才之士往往遭人嫉恨,而首当其冲的是正义的人们,文人比朋友走的早一些,他是在春天的时候离开的。

两人就像约好一样,走吧,我们一起离开京城!

文人知道这件事,因为事情闹得很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消息传播的并不迅速,等文人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那时候文人病了,病得很重,他感觉他时日不多了,所以他写了一首诗,很浅显很直白的话,很真挚的感情: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文人并没有就此死去,他早已被贬通州,为“自己的正义感付出代价”。

大家都知道我说得是谁了吧?是元稹和白居易。

有些人记住元稹,是因为他的爱情史和他的名作。我相信还有这种人,因为这种友谊,而记住他,他们。

同朝为官,同年被贬,是命运,是缘分。

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值得记住的句子

那年,文人告诉我们,官场有的不仅仅是利益,还有至纯至净的友谊。

那年,那个人在病榻上搞出悲愤的一声:“乐天呀!”说不上是振聋发聩,但是绕梁三尺,余音不绝,请问我可以这样说吗?

那一年,残灯无焰。

但是,历史的灯,不会灭。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