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似谶成真《葬花吟》

似谶成真《葬花吟》

推荐人:我是老娄 来源: 阅读: 8.54K 次

人间四月天,芒种节令时。

似谶成真《葬花吟》

古时候,倒也有一个雅致的风俗,那就是:“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就在这天,宝玉因不见了黛玉,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息一息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等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一同葬了桃花的去处。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落着,哭得好不伤心。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屋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接下来,读者都知道,林黛玉悲悲戚戚吟诵的,便是那著名的千古不朽的《葬花吟》了:“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细飘春榭, 落絮轻粘扑绣窗……”

黛玉哭了。宝玉哭了。读者哭了。满世界都哭了。

《葬花吟》是《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长诗,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过程中,对自身生活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命运迷茫的思想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控诉了那些摧残花朵和扼杀人性的黑暗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了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甘受辱、凌然不屈的孤傲品格,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为落花缝锦囊,将落花葬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在痴情如宝黛的身上方能发生,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后来的黛玉之死完全印证了这个判语。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可以得出现时的联想和将来的印证。那时,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性命已若游丝的黛玉,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已含有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来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最后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用来剖白和显示黛玉的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还成就了“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人亡”结局的预先写照。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同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然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后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里注册了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的沟渠之中,都没有好的命运结局。

最值得称道的是,《葬花吟》揭示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宁愿将自己深埋在花冢之中,也不愿意苟且的活在人世上,与龌龊世界同流合污。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林黛玉人性、人格的纯洁美好和可歌可泣之处。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