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山东兄弟在山西》

《山东兄弟在山西》

推荐人:栀子的芳 来源: 阅读: 2.35W 次

《山东兄弟在山西》

《山东兄弟在山西》

文/胥无畏

重阳节自古以来是汉民族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汉族民间旧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就这样流传下来。

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汉族民间药。

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臣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节日奖品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节日渐被重视,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与天下同乐。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明代和淸代过重阳节风俗依旧盛行。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它香气辛烈。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

秋高气爽,菊花盛开。重阳节野外登山一定也是古代男女相识相恋的好季节。请欣赏本人创作的五首重阳节诗词:

1。《龙山行》

过八里幽经,有香暗喜多沾衣。霜浓早凉,龙山之外鹰击远。惨惨天寒,纷纷叶黄。茱萸依山木,菊花重阳发。江外芳草助酒兴,兄弟倒了兄弟扶。

胥无畏作

2。《新雁声》

重重细风,异乡秋光留不住。点点红妆,风吹红叶舞成愁。新雁声声寒,年年听相似。雨歇霜飞令菊润,茱萸插鬓更风流,雁初飞。

胥无畏作

3。《山东兄弟在山西》

九九重阳,秋风赛春光。登高不羡雁南飞,茱萸何处寻?山东兄弟在山西。倚天阁上菊花坊,举觞对晴空,有满杯颜色。东篱西篱可约芳,灼灼冷香,忘了那回乡路不也好!

胥无畏作

4。《故事讲故事》

少年壮志不言愁,热火朝天爱一次。

等一场相会,来了七场雷雨。

尚未见面已分手,说他没良心,还是梅凉心?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故事讲故事!

胥无畏作

5。《篱下菊》

雁从我家北方来,十月霜临草自黄。

洋洋金风飘萸枝,登高岂忘脚下危。

故乡篱下菊黄时,月落星稀山容瘦。

胥无畏作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