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情感日记 >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1W 次

阿婆的名字相信对于悬疑书迷们来说,是非常亲切的。在新星出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前言就有提到,“纵观世界侦探文学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如果说有谁已经超脱了这一类型文学的类型化束缚,恐怕我们只能想起两个名字——一个是虚构的人物歇洛克·福尔摩斯,而另外一个便是真实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这段话,发现阿婆的确是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在这列神秘的辛普朗东方快车上,一个美国人死在了自己的车厢,12个旅客,12个嫌疑人,随着证词不断完善,更多的细节也浮出水面,最终真相竟是一个12人组成的陪审团——有十二位旅客——雷切特被刺了十二刀。这个在看到书的一半之后完全没有想到的真相,让我第一次读完阿婆的作品之后就彻底喜欢上了。

在阅读当中,我惊叹于语言的无障碍,轻松的文字与理解,不似有的文本语言为了掩盖情节的单薄,只好在语言上绕来绕去。而阿婆的作品无论以哪种语言呈现,甚至是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故事和情节都同样惊险刺激,书中人物的魅力也丝毫不受影响。

和东野圭吾等日本作家以注重手法著名的现代日系推理不同的是,阿婆很少以惊世骇俗取胜,不描写暴力、不猎奇、不灵异,看过去很舒服;不在专业知识、调查情况和证据上为难读者。而是在清清楚楚都列出来,在第二章证词里面将各种信息都陈列出来,而不是突然蹦出一个关键性证据,让读者与书中人物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将我们给“排除”,不似此般跟随波洛一步步推理,又重来,再思考,再推翻,信息虽蜂拥而至,却酣畅淋漓。

至于这部作品的结局,看法褒贬不一,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结局,一部有人情味的悬疑侦探小说。结局波洛明明得出了真相,却把推理的第一个结论交给警察,充满人情味。有人不赞成波洛的做法,认为他没有权利审判这12人命运,但客观来说,回到阿婆的创作年代,这是对当年法律体制的拷问,反映司法失去公信力、形同虚设的社会现实。从主观上看,波洛作为一个私家侦探,受自己好友兼公司董事的布克之邀查明真相,他不是警察,没有义务或规定,他必须将12人绳之以法,作为平常人的他做出了相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他不认为把12个人接受制裁就是正义,若12个人就此收手便是重生。但如果制裁他们,那么那个仇恨的种子会使更多的人不完整,更多的人被仇恨所支配,这样就违背了道德。因此我相信法律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产生,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不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要想让法律体制问题被重视起来,这部作品变得有价值,成为经典,阿婆笔下的波洛必须这样做。

其实,不只是阿婆反映社会现实炽热的初心,当中还有一处人性的温度,作品最大限度地放大了我们对人性和良知的探讨,就在于阿婆将凶手设定为了集体犯罪,从而也提出一个热议题——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但如果凶手仅有一人,相信许多人的立场将会改变。

如今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但“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依旧永恒。在封闭的地铁上看着这本书,似是带着我穿到了那个时代,看到阿婆笔下的人物,那件猩红色丝绸睡衣,掉落的制服纽扣……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