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情感日记 > 在旅途R26:寻祖探源

在旅途R26:寻祖探源

推荐人:万里之遥 来源: 阅读: 2.13W 次

寻祖探源

在旅途R26:寻祖探源

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在光宇叔的带领下,昌富、俊勤兄和我正冒雨驱车前往淮南黄山脚下的歙县,这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地,往返里程远达一千多公里。

歙县,曾是古徽州的所在地。我们的一世祖万鼎公,在南宋末年那一段岁月,曾在歙县担任过县令,族谱和英山县志都有简要的记载。为了尽可能地把一世祖万鼎公在当时的相关情况搞清楚,我们一行决定沿着南下的高速公路前往一探究竟,尽管老天在不停地下着大雨。傍晚时分,我们一行抵达歙县县城,为尽量节省费用,我们住进了当地私人开的小旅馆,简单的晚餐后,洗罢热水澡,帮我们赶走了一天的劳累和疲乏。

第二天上午八点,我们怀揣英山县志办的介绍信,来到歙县党史志办公室,接待我们的是该办的主要负责人陈主任。当我们说明来意,陈主任热情地帮我们查阅了歙县南宋时期相关的历史资料;遗憾的是,并没有查阅到我们一世祖曾在歙县担任过县令的历史记载,失望之感油然而生。据陈主任分析介绍,该县地处江南要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战乱频繁之地,加之又是南宋末、元朝更迭时期,因此,当时的很多历史资料被人为散失,无法弥补,万鼎在此曾担任过县令而没有记载,也属正常。

由于在歙县没有探寻到万鼎公的相关情况,也就没有心情游历歙县的自然风光;尽管路途迢迢千余公里,我们也只好于当天打道回府。

回到谱堂,我依旧沉浸在对一世祖迁英之前的种种探寻当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对万鼎公祖籍居住地在哪里的探寻。老谱初略记载,万鼎公的父、祖辈乃至曾祖辈及以上,在北宋、南宋朝期间,都是居住在江南南康府建昌县的一个叫梅溪塆的地方,而葬的地方主要有三个,即:黄荆山、梅溪塆和潭川,但这三个地方都是在建昌境内,说明黄荆山和潭川离梅溪塆不是很远,或者是梅溪塆周围的一个小地名。然而,回到现实当中,查遍中国江南各省市县的建制,比较符合的地方是今天的江西省永修县。经查永修县志,南宋时期,南康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星子县,建昌县就是今天的永修县。1914年,建昌县因与四川省建昌道同名,遂改名为永修县。且该县现有江右杜氏《浣花堂》、《裕後堂》堂号;《浣花堂》是诗圣杜甫的曾孙讳策字昌华,自唐文宗开成初(公元836年)擢进士,而官迁江右,任南康知府;因杜甫在四川成都居住的地方称“浣花溪草堂”,故江右《杜氏宗谱》将杜策入赣称之为“浣花”之迁,并成为江右始祖。而英山一世祖万鼎公的先祖,是策公次子显伟,而显伟公氏就合葬在建昌潭川,鼎公的父亲德荣亦故葬于梅溪宅后,说明万鼎公的祖居地应该在今天的江西永修县梅溪这个地方。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万鼎公祖居地之谜,十一月二十一日,光宇叔带着昌富兄、杜健弟和我,驱车前往江西永修县开始寻根之旅。好在路程不算太远,单程也就360多公里,走高速公路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经杜健弟联系,接待我们的是仁公的44世孙杜小奇;他们这一支,就居住在永修县城新城区的城乡结合部;经过交谈,我们才知道他们原来是我们始祖甫公的爷爷杜审言的第二个儿子杜仁的后代,也就是说甫公父亲杜闲与杜仁是嫡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杜审言是我们共同的祖先。这些信息在《裕後堂》和《宝田堂》的宗谱世系图中都有明确的记载。经过实地探访和座谈,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昔日的建昌县不等同于今天的永修县,永修只是建昌的一部分;因为南宋末年前后的建昌县是一个很大范围的建制县。从当前的区划来看,过去的建昌县,现在已划分为永修、武宁、新建、凤新、靖安和安义等县市,可见,老谱中记载的建昌境内黄荆山、潭川、梅溪、金钟地等葬所,并不一定都在今天的永修县境内。经实地考查得知,黄荆山在星子县境内,凤凰山在永修县境内,其余的如潭川、梅溪等均在新建县境内,且与永修相隔60多公里;如此说来,若按现在的区划,万鼎公的祖居地是在新建县,而不是在永修县。

至于老谱记载万鼎公是从古徽州迁徙至英山定居,而不是从祖居地梅溪迁来英山,我推测,最大的可能是:万鼎公在担任歙县令期间,已将家眷从祖居地迁到古徽州(歙县)居住;到了南宋末年,由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加之我一世祖万鼎公的堂弟万一带领弟弟们加入白莲教组织后,举起保宋抗元义旗,领导民众投入到抗元的斗争当中,屡挫元军,成为民间抗元重要的有生力量;但南宋自身难保,无外援协同作战,终因众寡悬殊,因而终战惜败,万二公战死,建昌梅溪老家遭到元军清洗;此时南宋将亡,元朝建立,作为万一公的堂兄又是即将亡国的南宋官员万鼎公,无疑受到牵连,只能弃官躲避,才从古徽州(歙县)举家迁往英山避难;从此定居于英邑东乡—雷家店老鹳冲,并将居住地定名为杜家墩,成为英邑杜氏宝田堂一脉的一世祖。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