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演讲稿 > 基层党员两提一创发言稿范文

基层党员两提一创发言稿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3W 次

导语:只有提高工作标准,我们才能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质量做好工作,才能在实践中增强精神动力,下面是基层党员两提一创发言稿,欢迎参考。

基层党员两提一创发言稿范文

【基层党员两提一创发言稿】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创新能力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中央提出要打造创新型国家,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公民都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科技创新,政府也需要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也需要创新;国家创新、体制创新,基层也需要创新。基层创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机制创新,主要由单位和集体完成,二是工作方法创新,主要由个人或工作组完成。目前,基层创新是我国创新工作的薄弱环节,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缺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基层工作效率。从深层次来看,创新水平的高低也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中国,为什么沿海比中西部发展迅速?同样是农村,为什么山东比内地发展得好?同样是村庄,为什么华西村独领风骚?恐怕不单是资源禀赋、政策倾斜能够解释的。要发展农村,巩固基层,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至关重要,没有创新,就难以赶超,没有创新,就没有跨越发展,基层干部要做工作创新的践行者。我们过去在基层干部的使用和培养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专题研究和专门培训很少,究其原因,可能就是一个身份误区,只看到基层干部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执行工作中服从的一面,没有看到执行工作也有创新的一面。正因为基层干部是政策的具体操作者才需要创新,他们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工作效果,直接关系着政策的社会效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提升基层干部的创新能力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课题来研究。我今天就这个话题与大家交流,目的是引起大家对基层干部工作创新问题的重视。

一、基层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不是一个深奥的词汇,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技艺,创新就是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过程,通俗地讲,创新就是改变和变化。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在我国,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如《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可以说,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前进的,在改革的年代,创新已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创新是现代社会的鲜明特征

社会在创新中前进。人类已进入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创新是信息社会的鲜明特征。在信息社会,人类创新的速率和数量呈爆炸状态,社会新信息、新发明、新产品是任何一个历史朝代无法比拟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已经适应不了信息社会的变化。在信息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工作方式,甚至已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劳动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创新劳动的根本问题在于创新劳动者自我,劳动者的劳动是对于自我的劳动素质的创造。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穆勒指出,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阿里巴巴集团前CEO马云说:“企业家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董明珠指出:“中国要通过自己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而不能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这些论断启示我们,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国家在创新中崛起。翻阅大国兴衰史就会发现,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会成就一批国家的崛起,新大陆的发现和航海业的发展成就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崛起,以蒸汽技术为先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崛起,以电力技术为先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了美国的崛起,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必然带来中国等国家的崛起。可见,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创新。我国领导人十分重视创新工作,邓小平说:“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胡锦涛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十八大还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古语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没有创新,国家就会落后;没有创新,企业就会死亡;没有创新,个人事业就会暗淡无光;没有创新,单位工作就会一潭死水。

(二)创新是推进工作的动力

基层干部是宏观政策、中观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处于执行层面。但执行不是机械施工,不是定额配送,不是选词填空,同样需要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对基层干部来说,工作本身纷繁复杂,“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决策执行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基层工作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落实工作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别,要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动脑筋是办不好的。尤其在现在,国家处于转型期,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处事的难度相当大,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好用,一些基层干部感到迷茫和无奈,因此,基层干部要履行好工作职责,必须创新工作方法。

创新是落实工作主题的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中等发达阶段,各种矛盾集中、持续爆发,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新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都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改革进入攻坚期,过去的改革是增量式改革,容易形成共识,容易推进,现在是存量改革,必须调整既得利益,触及深层矛盾,开展顶层设计,难度可想而知;发展进入转型期,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型,走质量型、效益型、绿色型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稳定敏感期,社会利益的分化、民众诉求的膨化、公民意识的张扬,使社会矛盾的处置更加艰难。发展和维稳的难题最终还要靠改革来破局,因此,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说到底就是创新。基层干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和重大担当,中央要搞好顶层设计,基层要学会摸着石头过河,要敢于下河摸石,善于借石过河,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创新是破解工作难题的需要。基层干部处于攻坚克难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现阶段,基层工作事务杂、任务重、压力大、处置难,导致基层干部的工作畏难情绪比较严重,“执行力问题”在基层干部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一些干部甚至得过且过。究其原因,缺乏创新能力恐怕是一个重要方面。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再难的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征迁是天下第一难题,麻城市为破解征迁难题,创新了“和谐拆迁”模式,这里的和谐不是指结果的价值追求,而是指用和谐的理念统领整个拆迁过程,把和谐当做一种工作方法。为了给城镇发展和经济发展腾出空间,麻城市组织近千名干部进行了为期百日的征迁大会战,经过3个月的努力,拆迁旧房和“违房”1700多户近40万平米,征收土地13000亩,没有一起强拆,没有发生一起恶性案件,没有引起一次非正常上访。我把这个模式概括为“四型”:政策阳光型:所有征迁政策包括详细的补偿方案全部行文、挂视、上网、入户,让群众一清二楚;博弈温和型:拆迁工作以协商为主,就拆迁事项反复沟通,逐条落实,在政策与利益之间与群众温和博弈,直到达成协议;工作服务型:拆迁工作组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为拆迁户做家务、搬东西,积极帮助拆迁户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干群之间像亲戚一样,沟通起来方便多了;结果接受型: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群众自愿接受拆迁,在博弈中,多做思想工作,多给群众思量和比较的余地,让群众自愿放弃不正当的要求,同意拆迁,自愿签字。事实证明,心诚则灵,只要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一定把干部放在眼里,山不转水转,事不转人转,没有迈不过的坎。要破解个案工作难题,同样需要创新。闹访、缠访是社会的一大痼疾,令基层干部十分棘手,但只要创新,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麻城市木子店镇有一个老上访户,因林权纠纷不服村委会和林业局的处理,到处“诉冤”,先后进京上访20次、赴省上访50次、到麻城上访近200次。根据案情实际和上访人的性格特点,镇干部始终把打开心结作为化解矛盾的首要选择,念好“心”字经,将“三心三解”(细心了解、诚心调解、真心化解)贯穿于信访工作的始终,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化解了多年的信访积案。

二、基层干部工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创新之所以是基层的薄弱环节,是基层干部的短板,原因有三:一是意识问题,二是习惯问题,三是能力问题。

就创新意识来说,基层干部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基层干部“不需创新”,因为我们是做执行的,照葫芦画瓢,不需要创新。二是认为基层工作“不敢创新”,因为我们是做执行的,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能轻易改变上级意图,不能创新。上面已经说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就创新习惯来说,基层干部习惯于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愿创新”,这与他们长期的工作习惯有关。第一,接受工作任务习惯于听鼓下锣。一些基层干部习惯于上级安排工作,安排多少做多少,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想法,习惯于被安排、被贯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这样的干部从来不去调查研究,不认真思考工作,在执行命令时也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只是被动服从。第二,执行工作任务习惯于按部就班。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干部常常以“经验”自居,习惯于按老套路办事,办成了算完成任务,办不成就一推二付,不去思考新办法。第三,对待工作结果往往是但求无过。大多数基层干部在落实工作任务时往往目标不高,只求做完、不求做好,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可能与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态有关。《论语》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一个工作目标不高的人,工作不可能干得好。

就创新能力来说,大多数基层干部比较缺失,这既与他们的能力结构有关,也与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因为,基层干部处于执行层面,工作任务比较具体,工作程序比较细致,创新的空间相对要狭窄一些。从能力结构上讲,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来源于基础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等)又高于基础能力,是基础能力的结构化和功能化。基层干部基础能力不是很强,决断、综合、创新等高端能力更是缺失,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基层干部的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重视基层干部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人的创新能力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能力素养密切相关,要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意识、习惯、能力三个方面去改变他。当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关键是组织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培养、使用,干部自身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我认为,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培养基层干部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两种意识:创优意识和风险意识

创优是创新的目标和动力,只有追求先进和卓越的人才会去创新。创新是一种创造,是对经验过去的一种超越,是对卓越未来的一种追求,因此,创新者必须具备创优意识。天下闻名的华西村能有今天,与村委书记吴仁宝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有直接关系。他认为只有村民富裕了,他才能算是个合格的村官,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与时俱进不是跟,是闯!跟在别人后边不一定能进,还可能是退。”他带领村民70年代造田,实现农业现代化;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21世纪合并周边村,实现农村现代化,形成“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正是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成就了“天下第一村”。

有些基层干部一说到创新就觉得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其实创新很简单,就是不断地改进一些有用的东西,使其更有用、更方便或更便宜,对基层工作而言,创新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可能是一项新的利民措施。它没有社会环境的限制,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它没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为创新就是要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它没有制度因素的束缚,因为,创新就是要在不违背工作目标和制度原则的前提下突破具体的制度框框,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创优争先的勇气。要知道,影响农村经营体制颠覆性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曾经占据中国工业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可都是农民发明的。

风险是创新的成本,创新必然会付出一些代价,因此,创新者不应害怕失败,今天的失败是为了明天更大更好的成功,如果每个人畏手畏脚,那什么事也干不成。30多年的改革开放营造了宽松宽容的改革创新环境,摸着石头过河本身就容许失败。中国最大的汽车老板是谁?李书福,吉利汽车集团老板(长春一汽、上海汽车都是国有企业)。李书福是怎么造汽车的?李书福不太喜欢上学,但是有一个习惯:好动,他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家里后来有了一辆摩托车,他把摩托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邻居看到他对摩托车那么熟练就拿来让他修摩托车,所以他就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厂。一般的农民开了摩托车修理厂,每年赚二三十万就挺舒服了,但李书福不这么想,既然我对每个配件都如此熟悉,为什么不买配件组成摩托车卖呢?所以他就把配件全部装起来,想破脑袋想了一个特别农民的名字——吉利。没过几年他又想造汽车了,别人说他异想天开,他说:“汽车有什么难造的?不就是把两辆摩托车焊在一起吗?”太雷人了吧?其实他最后做的就是把两辆摩托车焊在一起,把其中一辆摩托车的把手拿掉,把另外一辆的把手换成方向盘,最后上面造个顶子,汽车就成了,2万块钱一辆,你想,到哪里买2万块钱一辆的汽车?由于便宜,吉利牌汽车在市场上疯卖。有一次温总理见李书福,李书福说:“总理,昨天我梦见你了。”这样的话只有他敢说,因为李书福长得很憨厚,他说什么话都挺真的。总理回头一看是李书福,拍拍李书福的肩膀:“书福啊,要把汽车造得安全一点哦。”李书福就说:“请总理放心,我在2年内一定把全世界最安全的汽车公司给买回来。”2年以后他真把沃尔沃变成了中国汽车公司,简直不可思议,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基层干部处在基层一线,负有“净一方风气、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人和事,必须敢抓敢管、敢冒风险,勇于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不仅要有想干事的境界,还要有会干事的智慧,更要有敢干事的魄力。要敢于较真碰硬、攻坚克难、扶正祛邪。如果只沉迷于得过且过,作个四平八稳的太平官,这样的干部不会有什么作为。

(二)培养三种习惯:爱学习、爱调研、爱思考

创新是颠覆性思维,是头脑风暴,创新思维需要知识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养成爱学习、爱调研、爱思考的习惯。学习是前提,调研是基础,思考是关键,没有学习创新没有土壤,没有调研创新不能生根,没有思考创新不能开花结果,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有了热爱学习、勤于调研、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想别人所未想,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找到工作突破口。毛泽东是伟人,他创造性地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创造性地指挥重大军事行动,创造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创造性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就是爱学习、爱调研、爱思考。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就是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书本翻阅起来。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路途中他不顾列车震荡颠簸,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读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毛泽东高烧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直到病重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籍的钟爱。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就又昏过去了。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毛主席还特别重视调研,他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青年时期,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经济、生活、商业等情况,并写出著名的“寻乌调查”数万字,成为后来政府做调研的样本。北伐战争开始后,毛泽东为了支持伟大的农民运动,驳斥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在1927年,用1个多月的时间,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农村,步行1400多里,对农民运动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革命失败以后,在革命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为了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对湘赣边界各县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于1927年11月写出宁冈、永新两县的调查报告,对当地群众斗争的情况、反动派的状况、当地经济生活、土地分配的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基于这些社会调查,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著名文章。独立思考是毛泽东的习惯,据说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时,他一夜未眠。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反对“本本主义”,倡导独立思考。1925年,当时党内有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没有盲从任何一种倾向,而是在学习和调查的基础上思考究竟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并认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由此写出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当我们崇敬和羡慕伟人的同时,更应该仔细体会他们热爱学习、脚踏实地、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

(三)培养三种能力:社会观察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必须以认识、思维、表达、沟通等基本能力为基础,基本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但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端能力,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必须个性化培养。创新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要能“看到”问题,“想到”问题,“做到”问题,也就是要具备发现问题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基层干部而言,重点是要具备社会观察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其中,社会观察能力是前提,战略思维能力是关键,资源整合能力是保证。

社会观察能力。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否则,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创新”对社会也没有价值。只有顺应社会趋势、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用性、前瞻性的创新才能成功,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这里讲一个财富故事。在全球范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被称为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是世界上财富积累速度最快的群体、是世界上最能创业赚钱的群体、是世界上最懂得积累人脉的群体、是世界上最敢冒险把苦难当财富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温州商人”。纵观温州商人的成功,社会观察能力,敏锐的嗅觉是很重要的因素。温州人的财富故事,温州人商业智慧的精髓,就是被世人普遍赞誉的"三面镜子":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及时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望远镜);以洞若观火的敏锐观察力,对市场的需求体察入微(显微镜);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放大镜)。温州人通过对这三面镜子的悉心打磨,练就了一身纵横商海的过硬本领,使自己逐浪潮头而立于不败之地。基层干部要创新工作,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走向;观察周边的工作环境,了解自己工作赖以支撑的物质资源和人际资源;观察同业、同行、同事,了解同类工作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只有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些情况,才能为工作创新找到突破口,闭门造车是干不成事的。

战略思维能力。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著名学者兰晓华认为战略思维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胸怀,是对世界大势超越时代穿越空间的把握和决断。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全局和局部是相对的,基层工作相对于全国是局部,但相对于下面又是全局。无论是大事小事,把握全局非常重要。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这说的是战争,但讲的是道理。思考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才能找到最佳方案。战略思维并不神秘,就是要考虑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找准工作的坐标,为创新寻找着力点。麻城杜鹃花现在是麻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是“灵秀湖北”的品牌之一,但是10年以前,它藏在深山花开花落上千年,无人问津,仅5年功夫,就由待字闺中到驰名天下,旅游旺季,日接到游客近10万人,也算得上是旅游传奇。麻城杜鹃花旅游品牌的打造体现了市政府的智慧和战略思维能力,从景区建设到运营模式、从花卉维护到游客接待、从节会推介到央视广告等各个环节,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近百个,如果没有这些创新,这片美景可能依然沉寂。如今,“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旅游符号,可见,战略思维能力也是生产力。

资源整合能力。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资源整合能力就是根据组织目标的需要,将组织内外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选择、组合、任用的能力,因此,资源整合能力实质就是协调能力。协调就是整合组织资源,形成组织合力,达到组织目标,取得组织绩效的管理过程,从内容上讲,包括组织目标的协调、工作关系的协调、人际资源的协调;从范围上讲,包括内协调和外协调。协调能力是一种高端能力,也是一种关键能力,对政府和企业都特别重要,一切创新最后都要落实到资源整合上。举一个例子说明,创造了两个“世界500强”的传奇人物艾柯卡曾是福特公司的行政总裁,30年把福特公司搞得蒸蒸日上,后来跟老福特没协调好,离开了福特公司,去了风雨飘摇、濒临破产的格莱斯勒。经过他5年的精心协调,使一个快破落的企业起死回生,又回到了世界五百强,所以人称为创造管理史上的奇迹。艾柯卡到了克莱斯勒之后,既要对组织进行外协调,又要进行组织的内协调。他首先要说服国会,同意给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贷款作担保,他成功了,国会还真的给他作了担保。整合了外部资源,他还要对内协调,要说服员工,在困难时期大家能不能减点工资,好渡过难关,但遭到工会方面的反对,于是有一次艾柯卡在劳资核心人物参加的会议上,当场作了一个决定,他宣布他本人下一年度只拿1美元工资,这个宣言奏效了,工会方面立刻转向支持他,共同去说服员工,所以他在5年之内就获得了成功。很多人非常羡慕他的成就,就问他:“你怎么就能这么有效地管理组织?”艾柯卡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管理哲学,说了一句核心的话,他说:“对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来说,协调才能就是一切。”

有人说,中国古代历史上,革命大多是成功的,但改革几乎都是失败的,这其中尽管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但如果仔细研究古代中国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这些改革者尽管改革勇气可嘉,改革内容可信,甚至改革者也身居高位,但由于不善于整合改革力量,更不会应对反改革力量,导致改革被推翻,甚至改革者成了殉道者。基层干部要把自己的创新意图推行下去就必须学会整合资源,要懂得沟通协调,使自己的创新赢得领导和下属的支持;要善于选择取舍,聚合创新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要学会营销推广,让自己的创新被社会特别是周边环境接受和认可。总之,只有善于整合资源,创新才能变成现实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