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演讲稿 > 【实用】安全的演讲稿三篇

【实用】安全的演讲稿三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4W 次

演讲稿可以提高演讲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演讲稿在演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那要怎么写好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全的演讲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安全的演讲稿三篇

安全的演讲稿 篇1

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是:“校园安全,你管、我管,大家管才安全,下联是:事故隐患,你查、我查,人人查才无事”,关于安全的国旗下讲话稿。横批:安全是天!一句“强化安全意识,进步避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个须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安全是大事,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是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大事。安全是学校工作的条件,没有平安***的良好氛围,就难以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领导深刻体会安全的重要性,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让安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3.11日本强震海啸中,宫城县户仓小学,间隔海岸仅仅100米,学校共有108个学生,有一个孩子那天没来上课,在校孩子们全部生还。当天海啸前首先发生的是地震,孩子们都躲到桌子底下,紧接着,孩子们跑到学校操场,然后爬到学校后面的山上。他们是按照日本应对海啸的标准流程操纵的,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反复演练的疏散方式。在日本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要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并作为法律规定。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熟练标准的安全演练在关键时刻能拯救人的生命。

或许,你会以为安全题目离我们很远,有的同学心里可能会说:“我很安全啊!没必要这样大张旗鼓地教育我吧?”实在不然。想想自身的行为,不也有很多安全隐患吗?一至十班的车区在东面有个陡坡,可有的同学骑着车就冲下来,在你很拉风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假如先着地的不是车轮会怎样?以前看见有同学在操场上点火玩,难道你还真的以为会“野火烧不颈吗?大课间有同学在排球场里踢球,在你撩大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球砸到人群里会是怎么个后果?有些同学为了少走几步路,跨越马路防护拦;看到路上车辆未几,等不住就匆匆横穿马路,国旗下讲话稿《关于安全的国旗下讲话稿》。有些同学上下楼梯偏靠左边行走,或在楼层的楼梯、走廊内追逐、奔跑、打闹、玩耍,从而导致相互碰撞而受伤。血的教训不能再有一次,悲剧不能重演,为了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我们一定要树立安全意识,把握一些必要的卫生知识、安全防卫知识及应急避险技能,从而进步自我保护能力。

20xx年3月28日是第十六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文章中心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进步避险能力”。在安全日来临之际,我们将要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疏散演练、“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同时我们更要将安全意识和行为作为一种习惯进行养成。我们需要养成的安全好习惯有:遵守交通规则;不玩火;放学次序离校;不急追猛跑;上下楼梯右行礼让;增强安全自护意识;不做危险动作、游戏;离家离校要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

同学们:当你在谋划着新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时,是否想到了安全?当你在聆听劝告时,是否想到它是用血的教训凝成的?当你对别人提醒或忠告不以为然的时候,是否想到由于一时的疏忽,一次的失误,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给家人蒙上阴影,给社会带来负担,给国家造成损失?避险不是辟邪,是需要我们加强留意来进步防患意识的。

最后,作为读书人,让我们把这句“安全无小事,隐患就是事故”记在心中。

安全的演讲稿 篇2

各位同胞、各位兄弟、各位姐妹: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南安消防公司的黎启波,很高兴认识大家。感谢各位来看我,不,应该是来听我唠叨,不管各位喜欢亦或是不喜欢,我都己经带着诚意来了。谢谢!

首先我想请大家用心默想几个问题,

1:你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家、单位)的疏散通道在哪里了吗?被堵塞了吗?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会不会注意自己在大楼的什么位置?所在的位置距离安全疏散通道有多远?

2:出门的时候有没有将用电设备关闭及拨掉电器插头?煤气及天然气阀关闭了吗?家、单位附近有什么消防设施、距离多远?家里和车里备了灭火器没有,你会使用吗?

3:你知道怎样灭火吗?你懂得多少灾难逃生方法?你懂多少求存的技能?你会帮助别人吗?你会主动避让消防车救护车吗?

OK,以上问题有助于各位在危险及灾难来临时增加生存概率和增大生存空间,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想想。

下面,我准备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简单火灾扑救知识和火灾现场逃生方法。

首先讲解第一部分“简单火灾扑救知识”

1、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我们就应该记住“星星之火,扑救为先”:当你在生产或生活中,一旦遇到发生火情,首先要稳住情绪,

绝不要惊慌失措。如果是刚起的小火,或者说火势处于初起阶段,应及时利用室内的水龙头或家庭自备的灭火器积极扑救,掌握最有利的灭火时机,也可以在行动时边操作边呼救,否则小火不救反而耽误时机最后酿成火灾。

2、“火势扩大,及时呼救”:火灾刚发生时,称为初起阶段,如控制不住,3-5分钟就开始发展蔓延,此时的火势开始扩大,难以一举扑灭,您就要大声呼救,动员其他人来协助灭火,同时打119向消防队报告火警。在其他人帮助都控制不住的情况下,应迅速离开房间,并随手将门关死,防止空气流通而促使烟火快速蔓延,为消防队救火赢得时间。

3、“报警电话,牢记119”:发现火灾,应立即报警,拨打报警电话。打电话报警时,要讲清楚着火地点的全称、地理位置及燃烧的物质和范围,并留下回电话时的号码、姓名、当听到消防队表示立即出警后,方可挂断电话,随后要立即派人到主要路口接应消防车的到来。在这还请大家记住:消防队救火是不收钱的,你尽可放心。

4、“冷却灭火,浇水降服”:“水火不相容”是指水可以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把水浇到燃烧的物质上,可以使温度降至该燃烧物的燃点以下;同时,产生的水蒸气又能冲淡可燃气体和氧气的浓度;高压密集的水流更能强制冲散燃烧物和减弱燃烧强度,这些都能达到灭火效果。但水也不是万能的灭火剂,因为水可以导电,会引起触电;水、油不相容,用水灭油火,会造成油火漂盈,要谨慎用之。故电着火、油起火不益直接用水灭火。

5、“沙土覆盖,窒息灭火”:窒息灭火的方法,是小火阶段最好的手段。灭火时采取覆盖的方式,就是用锅盖、湿棉被、泡沫、沙土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闷死”,

此举不会造成水渍损失,方法既简单,器材又方便,了解这一招,可使你永保平安。

6、“室内起火,隔离搬家”:室内起火后,如果火势一时难以控制扑灭,要先将室内的液化气和汽油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抢出。在人员撤离房间的同时,可将电视机、收录机等贵重物品搬走。这种方法叫做隔离灭火法,也叫搬家法。当然,在火势小的情况下,只要把燃烧物质周围的可燃、易燃物搬走,火灾就不会扩大。但要特别注意,如果室内火已燃大的时候,你绝不可因寻钱救物而失去逃生疏散的良机。

7、“扑救电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器喷射出的是温度很低的雪花状的二氧化碳,又称干冰,它释压气体时,会大量吸热,从而使燃烧物质温度降低。同时又能隔绝空气和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使火熄灭。二氧化碳是一种惰性气体,对绝大多数物质没有破坏作用,不留任何痕迹,同时,它又不导电、无腐蚀性,特别适用扑救电器和贵重物品发生的火灾。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时,绝不能对着人的脸和手,同时,如果人的身上着火也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剂施救。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会使人因为缺氧而呼吸困难,对人体造成其他的危害。

8、“切断电源,方能水救”:当家用电器和电线设施起火或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及时切断电源,然后才能用水扑救,否则,会产生浇水后导电,造成人员伤亡。

9、“身上着火,打滚水浇”:在火场中,身上衣服着火者由于惊慌失措,往往边狂奔边大喊大叫或用手拍打,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迅速逃离火场,然后就地打滚或用水浇(有清水潭时也可以跳入水中)。不要狂喊大叫,以免火焰吸入喉部,引起咽喉部及内脏灼伤。不要狂奔或用力拍打,这样会增大受创面积和延烧其他部位。用手去拍打,就会造成裸露的手严重受伤。

第二部分、“火灾现场逃生方法”:

1、“熟悉环境,暗记出口”:当你来到陌生的地方,特别是在商场、宾馆等庞大建筑物中,为了自身的安全,务必留心一下太平门及疏散通道的位置及楼梯的方位等,以便一旦遇到火灾险情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盲目地往火海里闯,往死胡同里钻。

2、“保持冷静,寻路逃生”:当楼房发生火灾时,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切不可惊慌失措,以免做出错误决断而冒险跳楼。选择逃生的路线要注意:朝有照明或者明亮处迅速撤离;若在楼梯上,应选择往下跑;若被火挡住,就要通过窗口或者阳台等往外逃生。

3、“毛巾妙用,过滤烟毒”: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火灾中丧生的人,受烟雾中毒、窒息而死亡的比例远比烧死的要高,大约比率高达70%以上。因此,当你被烟困住时,防烟雾中毒,防窒息死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毛巾可顺手捡来作空气过滤器,人在烟雾中,用折叠6-8层的湿毛巾蒙鼻保护,可减少60%烟雾毒气的吸入。首先把毛巾弄湿,之后折叠成6-8层,蒙住口鼻,压低身体,快速逃离火场。

4、“明辨方向,逃离火场”:楼房着火后,火焰夹着浓烟滚滚而来,所以,你在跑离火场时,千万不要在弄不清楚方向的情况下乱跑,如普通电梯一旦跑进去就遇上断电,无疑等于钻进死亡的“囚笼”;同时,也不可躲入床下或壁柜中,这样会令救援者难以发现。正确的选择是:沿烟气不浓、

大火尚未烧及的楼梯、应急疏散通道、楼外附设敞开式楼梯等往下跑,一旦在下跑的过程中受到烟火或人为的封堵,应从水平方向选择其他通道,或临时退守到房间及避难层内,争取时间,进而采用其它方法逃生。

5、“烟雾场所,匍匐前进”:现代建筑虽然比较坚固,但几乎所有的装饰材料,诸如用塑料吊顶,人造宝丽板等,均为易燃物品。这些化学装饰材料燃烧时所散发的有毒气体,随着浓烟快于人奔跑速度的4-8倍迅速蔓延,人们即使不烧死,也会因烟雾毒气而窒息死亡。所以,当烟雾太浓时,可以用毛巾或湿布捂住口鼻,屏住呼吸,防止烟雾毒气呛入体内。同时,宜俯卧爬行,因烟气及毒气比空气轻,贴近地面的空气,一般比较清洁少烟,且含氧量较多,可避免被毒烟熏倒而窒息。

6、“结绳自救,脱离险境”:如果火灾发生时安全通道被堵,救援人员又不能及时赶到,情况万分危急时,你可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可将窗帘、被罩、床单等撕成条,连接成绳,用水浇湿,一端紧固在暖气管道或其他负载物体上,另一端沿窗口下垂直至地面或较低的楼层的窗口、阳台处,顺绳下滑逃生。

7、“堵塞门户,固守求生”:固守房中求生,可谓一种选择,当你所在的居所发生火灾,如果用手摸房门感到烫手,则说明房外火势已经进入“发展阶段”。此时若开门,火焰和浓烟就会迎面扑来。对于汹涌而来的烟雾,务必紧闭门窗,并用毛巾,被子堵塞门缝,并向上泼水,顶住烟火进攻。

8、“身处高楼,沿梯下跑”:火灾发生时,如果你身处高楼,就要沿着楼梯向下跑,或者从安全疏散楼梯间向下跑。安全疏散楼梯间都是防火防烟的,除非是在最顶层你可以向屋面跑,一般情况下千万不要往上跑。因

为烟和火的速度向上蔓延是非常快的,你肯定难以逃脱烟火的吞噬。

9、“借助器材,火口脱险”:人处在火灾中,生命危在旦夕,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放弃生命,一定要竭尽所能设法逃生,逃生和救人的器材设施种类较多,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救生网、救生气垫、邱生软梯、救生滑杆、救生舷梯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器材和设施你就可以火“口”脱险。

10、“走投无路,厕所避难”:当你在无法冲出火海的情况下,可以逃进被认为是避难所的房间里,如:浴室、卫生间等。因为这些房间既无可燃物,又有水源,进入后立即关门窗,这是经验也是证明了的,在一定条件下,该行为是极有效的,可获得较大的生存机会。

11、“利用阳台,转移疏散”:当你听到火警时,正准备向外疏散,但是这时房间的门或走廊以及通向出口的楼梯已被火或烟封住了,怎么办呢?从窗口跳下,结果非死即伤,若是从高楼跳下,十有八九要被摔死。这时,你必须镇静,有一条路线可供你疏散,阳台可以帮助你大难不死,方法是:利用阳台可以转移到相邻的房间或楼层,从而逃离起火层。

12、“敲盆晃物,寻求救援”:居住在楼上的你被火包围,无法逃生时,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的衣物或敲有声的金属制品,也可以向外抛轻型显眼的东西。如果在晚上,所有灯光失灵,你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以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将你从火“口”营救逃生。

13、“袋形走廊,不要误入”:袋形走廊,就是只有一个安全出口的走廊。袋形走廊在火灾中的危险性在于:火灾中人在逃生时有趋光性,亮光与起火点扩散过来的滚滚浓烟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浓烟环境中的亮光给

人的求生需要带来希望,从而调动了人的求生动机。因为袋形走廊的尽头都要开窗口以利采光,所以极易造成人的`错觉而使人误入。要避免疏散时误入袋形走廊,首先应该熟悉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安全出口的位置,其次是在疏散时还应该镇静不惊慌,否则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

14、另外,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休斯跳楼法”和“杆棒跳楼法”。 “休斯跳楼法”:是指休斯在1991年提出的“软家具加重物”的方法,即在沙发、席梦思(最好数床相叠)等,总之,把在高楼上可以得到的家具下面捆上重物,如哑铃、带泥的花缸、水泥板等,使之越重越好,然后人蹲在上面,两手紧紧抓住软家具,从窗口或阳台被人推下,这样,由于这种“人物联合体”的重心在下面,因此上面的人不易翻转,而底下又有软物,因而获救的可能性较大。

“杆棒跳楼法”是指:用一根结实的比人稍长的杆棒,木棒、竹竿、铁棍、钢管均可,但越结实越好,如有条件,杆棒两头应捆上重物(没有捆也可用)。下跳时,人应将杆棒双手抱住,双脚夹住,两脚交叉扣住,如爬竹竿一样,头与手的上部,脚的下部务必留出一段,两头约50厘米。由于约80%的跳楼者坠地时不是头着地,就是脚碰地,这种“硬碰硬”自然可以大大减轻身体的伤害程度。但是这种方法,仅供人们参考,非到万不得已时尽量不要跳楼,因为跳楼毕竟不是一种好方法。

讲到这里还要提醒大家注意,如果你已经逃离火灾,千万不要为了财物“重返”火场,切不可因贪恋钱财而贻误脱险时机,以免造成人财两空。 无数次残酷的灾难告诉我们火灾的蔓延和恶化甚至造成群死群伤恶性事故都是因为我们缺乏消防安全知识,不懂使用灭火器材、建筑物没

有按规范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造成的,任何一次的疏忽,带来的是万劫不复的灭顶之灾。希望通过这次消防安全知识交流,让大家了解和掌握应对火灾的基本方法,提高大家的防火防灾意识,增强大家的自救能力,尽量减轻灾难带来的损害。

感谢时间,感谢知识,感谢大家耐心听黎启波在这里和大家唠嗑, (如果大家对今天的交流内容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我们用10分钟的时间来给大家解答。如果没有疑问,今天的交流活动就到这里,谢谢。)

安全的演讲稿 篇3

儿时的我,只知道不出车祸才是安全。安全在我心中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记得毕业要离校时,一想到挤得密不透风的火车,脚一抬起来就放不下去的惨不忍睹的场面,就害怕回家,就忍不住讨厌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这个时候的我安全是用来发牢骚的小儿科话题。

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安全文化=个人的积极响应+机制。安全机制就是一种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管理手段。如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约束职工的安全作业。

从安全工作的主体看,人是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

动的计划者、执行者、控制者,但往往也是事故的引发者、责任的承担者、后果的受害者。因此,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因素,强调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人,在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其中,安全意识特别重要。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因为供电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归根到底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安全意识强的人,必然会严格地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正确地作业。反之,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则往往忽视安全、违章作业,招之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把培养职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确保安全生产,是生产的一个核心基础。只有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通过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学安全生产规程、谈安全生产中的经验教训、考安全生产规章等手段,才能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只有人人树立起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有安全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处在安全的约束中,才能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和"我能安全"。

从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来看,发生事故的因素有人、设备工具、管理指挥、作业对象和生产环境。人是其中最活跃、最难掌握的因素。在电力生产的全过程中,人始终占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据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在事故发生的各类原因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0%。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是,首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

从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来看,发生事故的因素有人、设备工具、管理指挥、作业对象和生产环境。人是其中最活跃、最难掌握的因素。据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在事故发生的各类原因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0%。电力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是,首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说过,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979年至1987年统计在案的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几乎达到90%。在这些人的因素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原因,如:情感、态度、意志、精神状态、注意力等原因。也就是说是由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判断不准确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之时,必须把研究职工事故心理纳入重要位置。

作业者在从事作业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业者在步入事故轨道上去的时候,其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微妙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事故心理因素:

(1)疲劳心理,心绪不宁,警觉丧失;

(2)错觉心理,主观臆断,盲目操作;

(3)取巧心理,"省时省力",弄巧成拙;

(4)侥幸心理,违章蛮干,侥而不幸;

(5)逞能心理,争强好胜,贪图虚名;

(6)麻痹心理,思想松懈,"撞上枪口";

(7)无知心理,一知半解,始料不及;

(8)冒险心理,明知故犯,蛮干瞎干;

(9)违反心理,偏执任性,发泄不满;

(10)自私心理,爱财贪欲,自导祸端。

除上述几点外,非理智行为的心理状态还有厌倦心理、激情心理、挫折心理、紧张心理、幻觉心理、压抑心理、注意集中于一点心理、烦燥心理、抵触心理等等。总之属于非理智行为的事故心理现象都可以构成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特征。

人身安全在企业中占有首要地位,我们在搞好安全生产的同时,即要着眼于安全知识的灌输,又要着眼于安全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好比人的左右手,而安全意识则是人的大脑。光有手,而没有大脑只是瞎干、蛮干;光有大脑,而没有手则只会纸上谈兵,不济于事。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因为设备要靠人来操作,制度要靠人来遵守,安全技术措施要靠人来实施,事故隐患要靠人来排除。所以,强化对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人的安全知识,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增强消灭隐患的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不需要太多的笔墨,也不需要闪光的语言,安全它只需要我们时刻牢记在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