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心得体会 > 历史教育调查报告

历史教育调查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5W 次

在针对历史教育进行调查时,需要写好相关的调查报告,那么应该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呢?下面是美文網分享给大家的历史教育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教育调查报告

历史教育调查报告【一】

在我们生活中,想要有好的未来就要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些造诣,学习的时候成绩都需要通过试卷来表现。想要考得好成绩,需要对教育方面重视起来,朋友们可以通过下文初中历史教育调查报告来了解,朋友们如果有疑问,可以细细品味下文。

一 期末调考情况

初中七年级全市调考,从各校反馈的信息看,命题灵活,难度0.65,适中,人均分25.97分,与去年基本持平;80分以上约占40.84%,比去年 42.12%略有下降;75分以上约占29.92%;及格率为66.57%,。

初中八年级全市调考,从各校反馈的信息看,人均分比去年有所提高,80分以上的占32.79%,比去年的34.61%略有下降;75分以上约占42.62%;及格率为78.53%。

二 中招考试情况

(一)试卷综述:

非课改实验区:

今年中招考试非实验区历史试卷满分50分,难度为0.45。四种题型,其中,选择题20分,占40%;列举题10分,占20%;材料解析题10分,占 20%;问答题10分,占20%。考试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中华民族艰辛的探索和不屈的抗争,近现代科技成果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世界近现代史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民族解放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等。

课改实验区:

今年中招考试实验区历史试卷是开卷考试,要求考生独立答题,答题时可查阅参考资料。满分50分。难度为0.71。整卷阅读量:约2800字(含题干及提示)。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占40%;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有6小题30分;题型有填空题(2分)、列举题(10分)材料解析题(12 分)问答题(6分)。考查的整体看古代史(侧重科技文化方面)约占14%;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8%;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8%。考查的主体知识和非课改实验区考查的基本一致,涉及古代的科技文化,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中华民族艰辛的探索和不屈的抗争,近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世界近现代史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即自我完善,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民族解放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和欧盟问题等

(二)答题情况分析:

非课改实验区:

从随机等距抽查情况看,据不完全统计,全卷人均分31.35分,优秀率39.40%合格率(34分以上)40.27%;最高分为50分,最低分为0分。

课改实验区:

从随机等距抽查情况看,据不完全统计,全卷人均分35.46分,优秀率% 合格率(34分以上)63.56% ;最高分为50分,最低分为2分。

(三)存在的问题

仅以课改实验区试卷为例,我们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考题做一下分析,看一看我们的教学和复习存在的问题。

选择题的人均分为13.25分,得分率为66%。失分最多的有2、3、4、15、20等题。

第2题重要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混淆失分;

第4题对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和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认识不够;

第15题有关俄国1861年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20题对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能力差导致选项错误而失分。

21题(史料分类题)人均分为1.95分,有些考生答题不规范所答非所问失分。

22题(红军长征题)人均分为4.81分。有些考生审题抓不住主要问题,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分别从地点、主题、事件和影响等方面概括归纳回答,字表述能力也差。

23题(从三幅图画归纳中国独立走向富强的历程题)人均分为4.39分,不少考生讲不清三幅图画的内在联系。

24题(列举中外近现代史上杰出人物题)人均分为3.17分,有些考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

25题(工业革命题)人均分为4.27分,有些考生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各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分不清。

26题(新航路开辟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题)人均分为3.65分,有些考生提炼有效信息、概括归纳能力有待培养。

总之,通过答卷分析,我们教学和备考指导上述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据我所知,省中招命题组今后要研究和改进的方面有:

1、开放性。开卷考试是新的形式,新的尝试,怎样更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的实际效果,是我们应该侧重研究的。

2、探究性。试题的灵活,信息量的增大,实际生活例子的增多,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增高了,探究的度、量、质要研究。

3、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学科之间综合题的量加大了。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创新,就是提高了难度,怎样使这一评价方面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值得研究。

三、备考中招的六点建议:

(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初中七年级要以课改精神统领教学,要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集体、新的学习目标、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依托历史学科特点,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以线串珠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把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放在第一位。首先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建议大家备课时要明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在教学中和中招考试中应处的地位;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即应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培养的能力以及要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以上内容浓缩成一二十个字的主干,纲举目张统领全课,要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哪些知识应该延伸、可以迁移;本节课的哪些知识有可能需要反馈矫正,要有前瞻性的认识。重点如何突出和难点如何突破;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何反馈矫正;如何当堂巩固。把课堂教学作为创造性的劳动,绝不能照本宣科。

初中八年级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二)转变教育理念,关注课改。树立“世界大教材”“社会大课堂”的大教育观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建议教学和复习时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要点为主,以知识结构的形式解析教材的内容,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把世界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前后紧密联系,从而形成立体知识网络。这样,不仅可以梳理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能够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效果。最后这个阶段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要适当加强知识的延伸迁移与中外联系。比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时候,应适当联系世界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复习“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制度的改革”时,可以联系世界其他国家的改革等。这样的复习,一方面活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了立体知识网络。

(三)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活化基础知识。不能死记,但要记死。

在复习中,主张“中国融入世界,世界关注中国”,即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来观察和认识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进程和变化。

为了提高同学们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个别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建议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的梳理整合,通过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对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记忆,并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多变换角度,多创设审视历史的视角和重新整合知识的平台,在新的情境下,重新审视历史,重新梳理历史。一定要重视知识迁移和重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这是提高复习效率,取得成绩的有效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一说开卷考试,有些同学认为历史开卷考试,只要拿来书本就可以轻松过关,学生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都等着考试时候靠翻书来应对开卷考试。实际上这是对开卷考试的误解。这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历史学科的知识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各学科的内容联系广泛,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再加上开卷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逐惭转化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虽然对知识的记忆要求降低了,并不是说,不需要记忆,不需要积累,恰恰相反是要变“死记”为“记死”。大量的答题信息除试卷已经提供外,更多的答题信息全靠您平时的记忆和积累。开卷考试并没有宽裕的翻书查阅知识的时间,只不过是给了您对知识重新整合、迁移应用的思考时间罢了,是题目的开放性、思维性和创新性的需要。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加深认识,只有态度端正,掌握双基,才能获得成功。

(四)强干弱枝,突出主干内容;纲举目张,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所谓主干内容是指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对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或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的历史现象;在历史沿革转承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与当今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紧密相关能有机整合的历史现象。

07年的热点问题有:中国近代化问题;三农问题 ;针对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涉及到的中共党史问题 ;台湾问题;中日问题;中美问题;中东问题;经济全球化等问题。

如:有关国际关系的纪念: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距今35年)、1487—1488迪亚士远航非洲南部沿海(距今520年)、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距今515年)、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距今60年)、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距今40年)等等。

有关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纪念: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秦朝灭亡(距今2214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距今2209年)、公元222年吴国建立、三国鼎立(距今2775年)、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距今2034年)、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伊斯兰教历元年(距今1385 年)627--649年贞观之治(距今1370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距今880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距今345年)、公元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距今280年)、1987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距今20年)、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确立(距今10年)、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距今90年)、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苏联成立(距今85年)等等。

有关中国探索道路的纪念: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距今165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距今95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距今80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南京大屠杀(距今70年)、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彻底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距今55年)、等等。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距今145年)。

针对纪念二战胜利和国际形势的:1942年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距今65年)等等。

(五)提高综合能力培养。

1.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审题。

2.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客观的、积极的、辨证的、历史的、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动态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从中考命题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中考改革正与新的评价观接轨,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开放性,是开卷考试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命题者、考生、阅卷者关注的焦点开放性试题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和发散空间,体现了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同学们在面对开放性试题时,应该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客观的、历史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正确的、积极的、辨证的观点去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准确有效的表述能力。

运用历史思维,运用历史语言,用好历史专用词汇,准确有效的表述。

(六)、临场应考技能训练。

以平常心面对中考,消除紧张情绪,放松自我、树立自信。在容易题面前不丧失应有的警惕,在较难题面前不丧失必胜的信心。要胆大、细心、有意志、有毅力。保持最佳竞技状况,发挥最佳竞技水平,理想的好成绩将是您莘莘学子的最好回报。

历史教育调查报告【二】

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们历史实习小组为了更深入了解新世纪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和相应的教师教学情况,决定在这所中等水平的普通中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别是在初二(2)班(重点班)和初二(7)班(普通班)和高一(8)班(重点班)和高一(5)班(普通班)这四个代表性班级发的问卷,回收率达85%以上。我们的问卷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还有多项选择题,针对初中学生的智识情况,我们对高中卷的一些选择题和主观题的一些问题删掉了,做成初中卷。本调查报告以客观题的统计结果为主要分析基点,辅以主观题的调查结果。下面将具体分析统计结果,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上的不同。

(一) 初中生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七成(69.62%)的学生表示喜欢历史,可能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喜欢历史,这与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弱化形成鲜明对比。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知识的趣味性(41.77%)和教师讲的生动(37.97%),其次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0.25%),值得注意得是选择“课本编的好,便于学习”比率是最少的(13.92%­),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课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师能不能生动地讲出有趣的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包括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删减以及改动)是最重要的。而在不喜欢的原因中,“历史知识单调乏味”比率最高(22.78%)。而历史知识的单调乏味主要来源于教科书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骨架式罗列和抽象的政治术语的重复套用(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等),这说明如果照本宣科,即使采取让学生说、小游戏等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效果也是不乐观的。这在主观题“你心目中理想的历史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的开放式答案中得到了印证,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为这几个词语:生动、有趣、幽默、知识渊博。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历史成绩较好(48.10%)和一般(40.50%),认为自己优秀(6.3%)和很差(5.06%)的比例很少。而这些成绩的获得主要得益于考试前背一段时间(39.24%)和教师教学为主自己学习为辅(30.38%)以及平时课堂的积累(24.05%)。通过自己主动学习而获得成绩的比率是很低的(8.86%)。

学生认为一星期一次(45.57%)的作业较好,在现在的情况下,有43.04%的学生偶尔交过作业并进行了批改,有40.51%的学生每次上完课后交作业但是没有批改。看来历史学科并不需要布置很多作业,每周最多一次是比较合适的。

在目前的情况下,有59.49%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一般都能理解,有22.78%的学生认为很简单,这说明现有的历史教学难度控制的很好,学生对课的理解比例还是很高的,这有力地驳斥“学生连最简单地问题都理解不了”的矮化学生地说法。

课后对历史课的投入方面,每星期看1次的占39.24%,没有看过的占29.11%。这放映了学生很少花大量时间去看历史的客观现实。在“如果学校里成立一个祖国历史文化的社团,到时你会加入这个社团吗?”的提问中,40.51%的学生选择“有意思就参加没意思就不参加”,有30.38%的学生选择“其他同学参加就一块参加”,表示很积极参加(12.66%.)和不会参加(16.46%)的比例都相对较少。而如果参加的话,有73.42%的学生对访问名胜古迹最感兴趣,其次是学生自由讨论(51.9%)再其次是专家学者讲座(21.52%)。这说明如果举办一个有意思的社团,大部分的同学都愿意来一展伸手。

大部分的学生是通过听课(81.01%)和看书(49.37%)来学习历史课的,这在主观题第一题和第五题的调查中也得到证明,比方说很少有人是通过图书馆来了解历史,主要是通过课堂电影电视和网络报刊来了解历史,除课堂外,其他途径获取的历史知识是零碎的不严谨的。而在第五题中我们了解到很少有人看相关的严肃的历史课外书,大部分是通俗性的作品,甚至有许多人根本就没看过。这说明在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游戏漫画运动越来越吸引学生的背景下,课堂是青少年获取历史知识的最主要渠道,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甚至关乎到他们的一生,形成了他们对许多事务的看法。因此在课堂上传授全面的、严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历史知识关乎到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发展趋向。僵化的、教条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到厌倦和形成偏见,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认同,同时也缺乏世界眼光

(二) 高中生情况

调查表明,高中生的情况跟初中生在许多方面是类似的,比方说喜欢历史的原因,现存历史课堂的理解程度,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老师布置作业的次数,看课外书的情况,了解历史的途径,参加社团的情况等等。

但我们发现在许多细节方面,高中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喜欢历史的比例有所提高(79.73%),在喜欢的原因方面,“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到60.81%,而其他因素比例都下降了,比如教师自己的因素和教科书的因素,更加重视历史知识本身。

b高中生对自己历史成绩的评估下降了,认为较好的下降至28.38%,认为一般的上升到60.81%

c在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方面,看书的比例提高很快达70.27%,做作业的比例有所提高,达25.68%

d在希望布置历史作业次数方面,一星期一次的比例提高很快,达81.08%,交作业获得批改的比例有所提高,达58.1%

e在历史成绩的获得方面,考试前背一段时间的比例下降,为20.27%,而主要得益于平时课堂积累(39.19%),得益于自己学习的比例亦有所提高。得益于教师教学比例的差不多。

f课后对历史课的投入高中生要多,“每星期看1次”为48.65%,“每星期看2次”为21.62%,而没有看过的比例下降了,为18.92%

g高中生认为历史很简单的比例下降了,为10.81%,但是认为很难的比例也下降了,为1.35%,认为一般都能理解的比例则大幅提高,达74.32%。

h在参加社团方面,高中生明显理智多了,盲从性下降了,其它同学参加则参加的比例为13.51%,而表示很积极参加(13.51%)有意思就参加(51.35%)不会参加(21.62%)的比例都有所提高。而在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方面,访问名胜古迹(72.97%)的比例差不多,学生自由讨论的比例明显下降为28.38%,而专家学者讲座(41.89%)和教师专题讲座(20.27%)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专家学者讲座位列第二,区别于初中生的位列第二的学生自由讨论。

i在心目中的历史教师的提问中,高中生更注重博学以及独到见解、野史以及故事

(三) 综合分析

正与我们的预料相反,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对于历史课以及历史持冷漠态度的人人数极少极少,可以忽略不计。许多人对现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他们盼望改变。他们也做好了一旦教育制度改变他们也做相应改变的准备。

易中天受到初中生高中生的喜爱,易中天以渊博的学识做底,同时具备将学术语言转换为大众语言的素质,同时易中天所讲所说均为与人生人性有关的话题,易中天成为学生偶像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省思。

调查表明初高中学生均在记忆相关历史知识时遇到困难,说知识很混乱,他们要求老师帮助。历史教师应该探索出记忆的诀窍和便捷方法提供给学生,这要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许多学生表示讨厌近现代历史,而喜欢古代史原因具体有那些,目前我们尚不得而知。推测可能是要记的东西太多,这段历史耻辱,术语太多或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同时许多学生抱怨老师没有讲清诸如“出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理论词汇的含义,我们认为教师应非常细腻地、人性化的关注学生可能遇到的麻烦,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想一想。所以中学历史教师有一定的藏书量并且不断求知是必要的,多读书和坐得下是历史教师必备的职业品质。这样教师的远见创造性和智慧才会形成。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