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心得体会 >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2W 次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1

今年寒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xx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

xx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xx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的:

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

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

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

活动成果:

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活动过程中,公众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苏州非遗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为拥有这些璨灿的文化遗产而骄傲。

2、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xx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它的独特内涵。

目前,xx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公众对于娄底非遗的关注度不高。前面说到非遗的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对于众多古老的技艺,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并且学成后相对一些赚钱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处。所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外它的传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艺人授徒,传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遗之所以能被这样保护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的。百年来业余生活的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打上了娄底独特的烙印。这些一旦失传,损失将是巨大的。

3、关于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规律总结。

活动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国务院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由这十六个字可看出,非遗急需的是抢救其次是保护,这些古老技艺,少一样就没一样,不抓紧抢救就很有可能失传!另外传承的同时也要寻求发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但凡此类保护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而对于大部分付出这些投入的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而是他的经济利益是否值得那样的投入?其次,人们都是爱追求现代化的、更舒适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遗项目能否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通过几天的活动以及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对非遗的保护上的建议:

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

具体的我们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难道我们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

第三、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借鉴一些国外好的政策来完善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第四、对非遗传承人及普通艺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对国家级的艺人每年都会拨放相当数目的扶助金以供他们专心磨练技艺和培养传人。这样,艺人们有了客观的收入后自然能心无旁骛地欠薪锻炼,发扬非遗技艺。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扩大规模,“批量”式培养艺人呢?

第五、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还有许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动后记:

一个星期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为我们有这样璀璨而光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同时也为它们艰难的处境而揪心,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没有理由丢掉。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体现,而当我们盲目追逐外来的一些新鲜的文化如圣诞节等等,我们渐渐冷落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谁还会想到我们过端午节的意义?仅仅是去超市买一些速冻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吗?会有人再郑重其事地亲手包了粽子并联想到我们的屈原、我们泱泱大国的悠悠历史了吗?你会说有,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人越发地少了……8月7号立秋,向来我们有立秋节气“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没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当天才知道有这个习俗的!不想说“悲哀”这个词,但确实有很多无奈吧!

前些日子又听闻韩国要将“风水”申请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吧内自然是哗然一片,韩国,你已经不是一次企图窃取我们的东西了!但我们在指责韩国的强盗行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我们一早就已经将这些申请了、保护好了,他韩国还能有可乘之机吗?难道真的要等到那么一天,端午节不是我们的了、汉字不是我们的了、中药不是我们的了、风水不是我们的了……我们一回首发现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东西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吗?亡羊了还补的了牢吗?我是很想平静地写完的,但到了最后这边自己又有些愤慨了,因为韩国,更因为我们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几百年流传下的东西能毁在我们手里吗?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2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从我们流入炎黄子孙的血液的时候,我们就肩负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牙牙学语时期,说出一句完整的家乡方言;从学习握筷时期,独立夹起一块菜肴;从学习诗词时期,能背诵一篇完整的诗词。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我们的行为告诉着大家,我们在传承着我们的文化。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科技的日益发展,我们接触到越多的外来文化,当初学习了十八般武艺的孩子们如今却都丢掉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乐器早已蒙上灰尘,弹不了一曲高山流水,身体也早已僵硬,舞不动一曲惊鸿舞。他们转身一变成为了低头族,刷着抖音,玩着游戏。七夕节火不过情人节,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义,却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头偕老,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日本茶更闻名于世界……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我选择了薪火相传实践队,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来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这次寒假实践活动中很荣幸我被选为队长,想要出色完成任务的我顿时感到压力很大,每一次会议前认真做好功课,统筹安排队内分工是我应尽的职责。为了更好的安排任务,我将我们的队伍分成了三个组:秘书组、宣传组、组织组,每一组都有相应的任务。我本以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渐渐我发现很多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安排起来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顾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脚乱。其中,设计调查问卷环节让我记忆犹新,队员们的奇思妙想、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一刹那众口难调,最终经过一周的激烈讨论,队员们共同制成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调查问卷。接下来就是发放问卷了,看似简单的步骤在实际操作中让我顿觉掉以轻心,天气寒冷、遭遇拒绝、心态急躁,这一道道关卡时刻提醒我们实践的意义在于持之以恒、在于坚定信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努力着,即使偶然遭遇拒绝也能微笑着回应;我们欣喜着,看着队员们接连完成任务,心中蜜糖般的喜悦。

著名作家北岛曾经说过,“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当下,处于时代节点的我们回望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应该弘扬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呼吸中。泱泱大国,赫赫华夏,我们不仅有傲人的传统文化,还有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意识到,如今的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并非一对反义词,当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用科技这把利剑披荆斩棘时,也别忘了传统文化地引领驱动。我们都应该明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根本、自信的来源,提升传统文化地传承意识,是一项持久且深入的任务。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3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优秀中华文化为基础。将做游戏、讲故事、说唱歌谣、参加比赛作为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健康成长。

一、游戏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品德课堂具有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做课堂主人的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课堂教学游戏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伸出爱的手》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摸鼻子的游戏活动。我在黑板上画了5个鼻子,让学生拿着粉笔到黑板前,同桌负责蒙眼睛,学生认为自己摸到鼻子了,就用粉笔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一下。结果5个学生中,只有小A同学画到了鼻子上。交流感受时,没画到鼻子的学生认为眼睛看不到,心里很着急,要是有人引导一下就好了。小A同学认为看不到东西,没有人帮忙,能画上鼻子实属侥幸。我顺势播放了这样一张PPT:“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这样导入新课:伸出爱的手。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讲小故事,启迪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品德课堂具有启迪性,是升华学生思想,增强课堂效果的途径。中华优秀经典故事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用经典故事,能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家人的爱》时,我组织学生召开家人爱自己的故事会,然后引入经典故事《孟母三迁》。我把故事编得短小精悍:一搬迁,远离墓地,免得孟子学送葬;二搬迁,远离集市,免得孟子学叫卖;三搬迁,靠近学校,引导孟子学文化。孟母三迁择邻居,育子成才是典范。另外浓缩了岳母刺字、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母亲以荻画地,陶母封坛退鲊的故事。短小精练的经典故事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发学生思考,加深感悟家人的爱,升华学生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编唱歌谣,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唱歌曲、说童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学内容编成欢快的歌曲、朗朗上口的童谣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道德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实践。学生好学乐学,思想教育收到实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小窗口大世界》时,书籍作为小窗口,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把《大学·中庸》这本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编成歌曲,带领学生用《读书郎》的曲调唱歌词:花园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拥有好品德,弃旧图新,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达到最完善。在教学时,把《弟子规》中的“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译为现代歌谣:做事不慌,慌易出错。不怕困难,认认真真。把“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译为现代歌谣:身體受伤,父母担忧。德行缺失,父母蒙羞。鼓励学生通过书籍这样的小窗口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做堂堂正正的人。编唱的歌曲、童谣易学易记,增强了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组织比赛,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寓教于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收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伟大的先人》这一课时,我组织了“孔子格言知多少”知识竞赛;在教学《我国的国宝》这一课时,进行了演讲比赛“我爱万里长城”;在教学《我们的国粹》这一课时,开展了书法比赛活动。学生在比赛中感悟、体验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了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心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