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 > 腊月二十三送灶作文500字

腊月二十三送灶作文500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3W 次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腊月23送灶的传说作文,请大家认真阅读!

腊月二十三送灶作文500字

【腊月23送灶作文1】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明清时期,这种面花多用于春节,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等事项,再后来,为表仪式的隆重,这种代表着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的神龛前,供桌上,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腊月23送灶作文2】

在庐江,腊月二十三做“送灶粑粑”的习俗流传甚远。腊月二十三,又称过小年,以做送灶粑粑为特色。过了小年,预示着大年将至,很多人家准备杀年猪和鸡鸭等牲口,忙着打年货,买春联。在几十年以前,乡下人即使平时生活再苦,过大年也得要买些肉,杀几只鸡鸭,一来在新年伊始饱尝自己口福,为一家新的一年生活走上富裕祈福。二是招待新春之际上门拜年的客人,以答谢客人的拜看之情。过小年,乡下有一句民谣:“二十三送灶,老头儿望老奶奶笑,(说)好吃的日子要到”。

为了过小年做送灶粑粑,千家万户早已准备好了最好的“家菜”,作为粑粑的馅。农家人于夏秋季节将豇豆、马齿苋、蕨菜等晒干,小年的前一天将干菜浸泡煮熟,制成干菜肉心馅,或者用腌制回味后的雪里蕻,添加肉丝、芋粉,配置成味道鲜美的咸菜馅。做送灶粑粑是乡下人的一种习俗,首先讲究精巧的做工。腊月二十三上午,村上人几乎都煮好了粑粑面,制好了粑粑馅,中饭一丢碗,便开始一个一个地做粑粑了。有些人家人手多,做粑粑的揉好面,捏起一团,放在手心,双手搓动,待手中的面形成圆球,便把拇指慢慢按进圆球中部,当圆球形成一定空心时,填进粑粑馅,封住圆球的口。瞬间,一个粑粑就做好了。焊粑粑的,往铁锅里倒些香油,再到锅里点燃柴火。焊粑粑,很有讲究,一般不宜用猛火,要用文火。焊时没焊出“眼炸”,粑粑就不香,不好吃;焊胡了,则为焊老了火,当然味道也会不鲜。乡下农家,每户都有个把人会做送灶粑粑的,每个村子也都会有一两个会做送灶粑粑能手。有时,能手作为师傅被邻家请上门,对做粑粑的关键环节作指点。

过小年,很隆重,好似过大年。晚餐开始前,家家户户放鞭炮,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落。接下来的一个环节便是送粑粑,先是送给左右邻家,邻家当然也送给你家。若村子小,素性家家都送,相互送。粑粑送进门,第一句便是“尝尝,没有你家的粑粑好吃”。温馨的话语,欢乐地笑声,送灶粑粑传递着农家一年年的乡情,更是化解了相邻之间平时怨气,往日的纠葛和嫉妒也烟消云散。送灶粑粑,又是送和气,是村里人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的.传承。

爱吃送灶粑粑的人,到了腊月便有一种相思。出门在外的人,一到腊月二十三左右,便想到了家乡的送灶粑粑,似乎闻到了家乡送灶粑粑的浓浓香味,于是打个电话回家,询问:“家里做送灶粑粑了吗?”家人总是回答:“做了,做了,留着呢,等你回家吃!”村里人,有的把送灶粑粑作为特殊礼品,装上十个八个,带回娘家,送给爸妈,既是慰藉,又是炫耀,意思是,自家人做的,自家人会做。如果家人外出,那送灶粑粑便会带的很远,带到合肥、南京,带到北京、上海,吃粑粑的人当然吃出了一种思念,更有一种思乡、思亲牵挂。本人孩子一直生活在北京,每年一到腊月,孩子们总是在电话中说:“家里可有送灶粑粑,带一些过来!”有一年腊月我去北京过年,从家里带了三四十个送灶粑粑。怕把粑粑压坏,于是用一个装服装的盒子把粑粑装好,单独提着,上车下车,小心翼翼。到了火车站候车室,将装粑粑的盒子放在座椅上,只身去了趟厕所,回来时,却不见装粑粑的盒子。原来,粑粑被人顺手牵羊了。那次,孩子们吃送灶粑粑的希望变成了失望,我的那些送灶粑粑却使顺手牵羊者一饱了口福。

做送灶粑粑是乡村的一种习俗,又成了乡村的一种时尚。这时尚从乡村农家村落不知不觉地向集镇城市蔓延。这些年,在集镇或城市经营餐饮的店家,把做送灶粑粑作为一次商机,腊月二十三特地加工送灶粑粑。在庐江县城,有的摆在门前,有的推车叫卖,一块钱一个,当然,送灶粑粑的价格比平时其它五毛钱一个的粑粑贵了一倍。尽管如此,购买送灶粑粑的人不吝啬,因为那叫吃传统,吃原味,吃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气氛。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