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哲理 > 平衡心理学

平衡心理学

推荐人:黎枫 来源: 阅读: 1.94K 次

世间有两种物质是无法达到绝对平衡的,一是物质,二是时间。但是它们也存在着同样的平衡体系。所谓人为情困,鸟为食亡。在这个相对的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天秤衡概念,所谓平衡只是短暂的,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一个物质的平衡只是衡量它的价值所在,与得失观念。同样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也存在着间接性平衡体系,一端的平衡维系着相对空间里的平衡。我们称这种平衡叫做“物质感观平衡”。在这个相对的平衡理念中我们得与失的互补维系着我们的生活,通俗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你失去一件东西时,随着时间的更替,在某一个未知的时间点你会收获等同于此物的价值物。这也是失去与得到的平衡概念。只有失去才会有得到,失去了才会遇见更好的,这也是大道理里面所阐述的人生得与失的平衡。

平衡心理学

一. 物质平衡

所谓物质平衡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一个物不同的看法,得到与失去的不同见解,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得到他所期望的理想境界的某一平衡的时候则这一境界称为物质平衡境界,如果未能如约而至到达理想境界则处于失衡状态,也就是物质非平衡。这种平衡体系常在爱情观,事业观多有体现。

二. 心理平衡

在这个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感官人为世界法则中,心理平衡占据客观局面的重要地位。然而什么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健康人的重要标志。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心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所谓这种情绪困扰没有得到下意识的自发性排解就会造成心灵堵塞,从而导致侧翻性心理状态。一个人往往会因为一件事或一个人引发出多种情绪,从每种情绪相对而论,达到与之个人心理相呼应的则处为平衡状态,因某种客观{外在,内在}因素导致预想的事物或个体没有达到本质的需求则会引发多种情绪得衍生,而这情绪则是心理失衡得发泄点。所谓心理平衡就是对一个人内心需求得解读,无论对错都与之概率失衡。墨菲定律中有这样一种心理效应,越怕一件事的发生,就越容易发生,往往一件事都要比预想得要复杂得多,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对于心理平衡来说,墨菲定律则有着客观得存在意义。所有事情都有失衡和制衡两个状态,然而失衡概率往往大于平衡状态。但是就因为这两种状态的存在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衡观。失衡是针对心理的需求没有得到预期的定量,而平衡是打破客观事实的本质体现。正所谓达到某种心理的平衡必然会引发不确定的外在因素发生从而造成多处的失衡。退一步讲,失衡则可以确保宏观的事物达到平衡,所有自有舍小为大,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定的平衡,也没有一定的失衡,都是相对而论的,与之相切入的得失则为主要心理突显。对于心理平衡来说存在很多衍生的客观心理效应,而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平衡心理学来研究。

1. 心理平衡对人性的解读

人是思想阶级的感官动物,对待处事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与处事态度,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情感操纵事实的世界中,每个人的人性由于不同的心理效应而达到不同的发泄观,从人性角度出发来看,由于一件事,一个人而凌驾于利益的始鼻感发出的心理信号由强至弱,这也印证了客观界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为某一己之益扭曲人性的弱点,也有因利益而善和之人。纵为两者达到人性的平衡论点。

人性的本能分为,精神需求,社会需求,生物需求三种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化为人的体验即人的三种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心理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力。 由于地域的变更,时间的变更,以及社会零聚力的变更导致人性的平衡走向逆向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矛盾。

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

2. 心理平衡对社会的解读

因各种因素的某种特定现状,虚化了人们对社会的批判,认为社会是现实惨淡的逆向化发展,出入社会也是对一个人心理标准的评判。从宏观角度看待,现实的经济不平等造成社会的区域分化,同样的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心理需求相差各异,有些愤懑不平,有些华而不实,形成两极分化俗称富人与穷人。随着阶层的不同也逐渐有了各种的心理的演变,心理平衡这一概念客观得分析了各个方面的心理学不平等问题的解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