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坐镇《诗词大会》的教授们

坐镇《诗词大会》的教授们

推荐人:郁平 来源: 阅读: 2.67W 次

2020年1月14日。央视有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按照官方的说法它是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的文化益智节目,广受关注。喜欢这档节目的观众都知道,它最主要的环节是通过海选上来的选手,站在央视舞台上当众比拼背诵唐诗。看着那些口若悬河般将唐诗背诵得滚瓜烂熟的选手,我真是替他们累得慌。唐诗留存下来的诗篇将近5万首,浩如烟海,有名有姓的作者接近3千人,繁若星辰,就这么个体量,如果是我,背上一辈子恐怕连唐代诗人的名字都背不全,更别提那好几万首唐诗了。

坐镇《诗词大会》的教授们

上学的时候,考古代文学作品选,要求背诵的诗词也不过100多首,为了应付考试,临阵磨枪,一个星期就能连背诵带默写都完成了。考试一结束,那些比较生僻的诗词差不多就忘光了。当时就想作品是用来欣赏的,不必背诵全诗,只需要记住那些特别经典过目不忘的诗句就行了,能在人前白话两句显得自己高雅就满足虚荣心了。反正我不喜欢死记硬背那一套,只喜欢广泛浏览,喜欢的就多读两遍,不喜欢的就一掠而过,毕竟自己不是学者。

当然我喜欢诗词格律,喜欢唐诗宋词,喜欢乐府汉赋,喜欢诗经离骚,但是让我像老学究一样摇头晃脑背诵经典,实在不堪重负。学习古代诗词,也要讲究活学活用,与其花费大量时间背它个天昏地暗,还不如自己有感而发,照葫芦画瓢,自己写点打油诗更能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一不留神,没准还能混个末流才女当当,也算是没白来一世。

诗词大会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请专业人士对诗词点评,美其名曰“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说的挺好,不过有欠缺,既然寻文化基因,这些专家学者应该都是继承唐诗宋词基因的最强者,只负责点评有点不能令人心服口服,再怎么口吐莲花,那也是说别人的作品,自己能妙笔生花,才算是深得精髓,更能令观众赞不绝口。如果只会在全国人民面前夸夸其谈,即使能把诗山侃塌了,那也不是自己的真本事啊。所以,坐镇诗词大会,不必把自己说的口干舌燥,只需临场作诗一首,便可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基本宗旨表现得淋漓尽致。背诗几万首,一首写不出,如此应汗颜,另外寻出路。

当然既然敢端坐诗词大会的点评席,必然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自己不会作诗,可以把古人的诗句拿来为我所用,作一首集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渠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有高人点评:拼凑的如此生硬晦涩,又何来美感而言呢?集句诗,集的不成体统,那就亲自上阵,作一首落幕压轴的七绝: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尽芳菲,雄鸡高唱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据说这首诗比那首集句诗更糗更烂,出平仄出格太多,结构上更是直不隆通生搬硬造。这真是让人无话可说了。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吗?怎么坐在台上的专家学者都吟出格了呢?

既然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应该展现的不是选手背诗的功夫,而应该是作诗的功底,文化的传承不是默守陈规,而是发扬光大。尤其是格律严谨的唐诗宋词,流传至今,除了让那些教授们随心赏析诗句,表现自己的所谓才情之外,再无诗体的讲解普及作诗填词可言,请问寻文化基因难道只是走马观花,用经典的诗词装点自己的脸面吗?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