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怀一颗宇宙之心敬畏地活着 —《道德经》读后感

怀一颗宇宙之心敬畏地活着 —《道德经》读后感

推荐人:风雨阳光 来源: 阅读: 1.93W 次

中国的国学精粹,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智慧精髓。是每一个中国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根本,更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但由于自己的学识疏浅,没有上过知识大爆炸的高中,虽然靠边工作边自修拿来了中文本科文凭,但里面的水分就不要说了。所以,一听到别人侃侃而谈国学文化,心里一方面敬仰羡慕,一方面自愧不如。每每只有老老实实洗耳恭听的份,一句话也不敢吭,恐怕说错了,贻笑大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早就意识到自己这样是不够格的,已经赶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了。特别是今天的习近平时代,整个中国,在他的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格魅力影响感召下,从上到下都在弘扬着一种用国学文化来纯净原先浮华喧嚣社会风气的精神。所以对于自己的这个“国学盲”软肋,我终于痛下了决心,决定先从通俗易懂的国学文本开始啃起,于是这个暑假就硬着头皮先捧起了老子的《道德经》。

怀一颗宇宙之心敬畏地活着      —《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道家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据说,老子的长相奇丑,头大无比,生下来就是一副小老头模样。虽然先知先觉,生就是圣贤的头脑,但终生就仅仅留下了81章5000多字的《道德经》,好像也懒得对我们这些俗世凡人再多说一句话,他老人家可能认为说了也是白费口舌:“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不如在那旷远幽静的避世净地心静如水地神游天外,更悠然自得些。所以,古今中外,思想者都是高处不胜寒,孤独而寂寞的。

我之所以首先阅读《道德经》,可能源于自己不知不觉已经是中年人了,血脉中的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已渐渐淡化,多多少少也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坎坷和磨难,对此是无力和无奈。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宇宙的时空是如此浩瀚无垠,而自己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卑微。才冷静地发现年少时期的“我的命运我主宰”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啦、“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等等全是麻醉人神经的胡话,渐渐懂得了“在这个世上,你只能做你想做的,而不能要你想要的。”的道理。于是,越来越喜欢安静,远离喧闹;崇尚简单,厌烦复杂;享受过程,不问结果。说得简单点,就是好好把握当下吧!所以,老子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睿智哲思恰恰契合了我此时的心境,自然就对他老人家偏爱有加起来,甚至有种“千古知音”的感觉,当然是我的自我多情了!

暑假里,我每天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杂七杂八的家务活后,就本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来阅读《道德经》。我常常煞有介事地边做摘抄,边嘴里叽里咕噜地背着,被女儿说成“走火入魔了”。我看得很费劲,很吃力,但确实参悟到了很多人生哲理,也越来越惊叹于老子思想的高深辽远,透彻精辟。更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哲学思想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真不是假大空的赞美口号!

我在《道德经》中最深的感悟就是:“人类啊,别再狂妄自大了!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世界中,你太渺小,太渺小!不知天高地厚的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要把自己卑微的生命放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谦卑地、敬畏地活着,虔诚认真地顺道而为,不可妄自尊大,倒行逆施,祸国殃民。”

老子认为,在冥冥宇宙之中,存在着一个叫做“道”的神秘之物,它看不见,摸不着,空虚无形,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的。它在主宰着世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和生长。“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虽无形无象,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但它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啊!似万物之宗。……湛啊!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这也证明了老子确实是个无神论者。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

以我浅陋的理解,老子所说的这种玄而又玄的“道“,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可能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天理“吧,也就是不论在任何地方都应该遵守的一种规则、规律、伦理、、道德、底线等等。更通俗地说,在这个世上生存着,人得有个怕头,有种敬畏感。敬畏什么,就是老子所说的这个”道“。否则,就不能活出人的尊严和高贵,就与动物无异了。从古人倡导的知识分子的使命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方面,老子先生都谆谆教导地给我们进行了逐一的解读和告诫,并严厉地指出倒行逆施的种种恶果。但我们人类中有几人能够把他的金玉良言奉若神皋地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去坚守和践行?

我们先从“修身”的角度来解读一下《道德经》中的一些诤语箴言吧!老子认为,人不论是为了自我的身心修养,还是想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在修身养性方面都应该纯朴、守弱、持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祥和,从而厚德载物,得到众人的尊崇和爱戴,从而为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人脉基础。

老子最欣赏的人格品质是“纯真,干净”。通过《道德经》我么可以发现,有一种人还是被老子偏爱着的,那就是婴儿。他认为“婴儿”的纯真、自然、本初的品质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珍贵的,是成人世界已经丧失了的珍宝。所以在《道德经》里他反复赞美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并且他还夸张地描写出人如果能品德纯真到婴儿的本初状态,就会“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很显然这是他老人家的美好祝愿。不过纵观古今中外的一些道德学养达到登峰造极的伟大人物,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上还是具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和童趣。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那张白发苍苍、眼神澄澈的爱因斯坦调皮地吐着舌头的闻名世界的照片,不仅不能损伤他的伟大形象,反而让我们感到更加亲切和可爱。还有一位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被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评价为“往往像儿童一般幼稚”。其实,透过《道德经》里饱含着老子强烈感情色彩的只言片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先生又何尝不是一位真性情的老孩童呢?而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功成名就、战功赫赫的盛名之人比比皆是,但品格干干净净的寥若星辰。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我认为贪污腐败之风是最严重的。贪污的官位之高、数额之大、数量之多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怎能不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呢?所以清明亲民的习近平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苍天有眼啊!否则中华民族真得是要”国将不国“了!再看看那些毒奶粉、地沟油、僵尸肉、农药菜等等,不都是由于良心不干净导致的恶果吗?所以,老子认为,人品要大于能力。如果人品脏了,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再者就是“持柔、守弱“。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修身养性的金玉良言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所理想的人格品质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且淡泊无为,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水“的品格,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但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所以他又辩证地分析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在《道德经》里反复提到的“不争”,并不是指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平庸生活,而是指对于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要高瞻远瞩,虚怀若谷,专注与做人做事的过程,不要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抱着输赢的思想负担去做人做事。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就会成为人生最后的赢家,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里还有许多地方用水来比喻君子美好纯洁的品质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在《道德经》里不仅谆谆教诲地告诫我们如何做人,也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如何做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用现在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要有细节完美意识,“细节决定成败”,千万不要成为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那将不仅白白耗费自己的生命,还会给别人的生命危险带来隐患和灾难。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楼房坍塌、桥梁断裂、火车脱轨、电梯死人等等事件,都是和是否认真敬业的品质息息相关的。老子还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告诫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要能够坚持到底,轻不言弃。一点点量的变化,最终就会带来质的变化。

在这一点上我的锻炼减肥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十几年前刚生过孩子以后,我本来就不咋样的体型像变形金刚一样迅速膨胀起来,猛增了二三十斤。就我这勉强一米六的个子,哪还有人样?所以在孩子断奶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减肥。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要完全靠节食,还不如杀了我,那就只有疯狂锻炼了。所以在第一个减肥的暑假,我每天五点起床,硬着头皮到户外慢跑一小时。刚开始那个腰酸腿疼的痛苦劲,就不要说了。但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结果一个暑假减下了十几斤。为了保持不反弹,就上了贼船,从那以后就养成了每天最少锻炼一小时的习惯,直到现在还在坚持着。最初是为了减肥,而现在坚持十几年下来的结果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了好几岁呢!这就是持之以恒带来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成果。

老子在《道德经》里对“齐家“方面的谆谆教诲也有几处,虽寥言少语,但也是处处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其主要精神是”过日子不要有太重的物质名利贪欲之心,要以一颗淡泊知足之心勤劳节俭的生活,要低调谦恭,要珍惜生命,这样子孙后代才不会招来灾祸,会平安祥和到永久。“老子在《道德经》说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而退,天之道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联系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富不过三代,自古豪门深似海”,确实是这样!有钱了还这么张扬,那么多的钱谁不盯着呢?你不要怪人家贪心,如果不是你希望别人这样,满堂的金玉,你拿来做什么呢?别人盯着,还不是你刺激的?所谓很多的仇富惨案,就是这样发生的。再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名门富豪家的孽子,像李刚的儿子,李双江的儿子,成龙的儿子,还有那个败家子王思聪,不都是家长只想着功名利禄而导致家风不正产生的怪胎吗?能怪谁呢?有果就有因,“下梁不正上梁歪”,说得极是! 还有一种人整天透支着生命来换取如烟浮云的功名利禄,也是很不值得的。人有追求,有梦想,是好的。这样能让自己的身心时刻处于一种积极能动新奇活跃的状态,只要不过度,是极其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但是又有几人能把握好这个“度”?活着的时候,不顾亲情,不惜爱情,不屑友情,觉得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饥一顿,饱一顿,狂吃滥喝,熬夜、酗酒……等有一天,病危通知书下来了,后悔了!想重新活一回,可能吗?这就是因果报应,这就是逆“道”而为的后果!在微信上有一个人人都知道的新闻:一个大企业的老板,才38岁就英年早逝了,就是活活累死的。结果他的老婆,带着几十亿的家产嫁给了老板生前的司机。司机说了一句话发人深省:“我以为我这辈子一直在为老板打工,没想到老板是在命为我打工。”这话说得虽有点缺德,但精辟!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傻帽”太多,太多!

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老子先生仍然在时光河流的彼岸鹤发飘飘,精神矍铄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源于他思想中悲悯天下、爱怜苍生的大爱情怀。所以虽然老子一生只留下仅仅5000多字的一部《道德经》,但却跨入了不朽的世界哲学史巨匠行列。这足以让那些虽著作等身,但却如过眼烟云的文学大家们羡慕嫉妒恨死。其实根本原因就是,那些整天只想着出产量的作家大多不是为了一种使命感而写作,而是为了自己的虚名浮利而耕耘。那他们怎么可能会不朽?注定是短命的。所以有时觉得自己这辈子看书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就一头扎进书店想看个够。但一到书店看到那些眼花缭乱的故作呻吟之作,就觉得这些垃圾不看也罢。但对于《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必须细嚼慢咽,好好品味消化吸收。

在“治国、平天下”的主题上,老子给那些当道的君王提出的逆耳忠言最多,最详实,也最情真意切。可见老子先生虽是一介书生,终生不理朝政,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心是始终存在的。再加上他身处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之中,既亲眼所见老百姓被连绵不断的战争祸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也亲眼所见了一些昏庸的君王为了自己的王位江山和骄奢淫逸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一意孤行挑起事端,发动战争,扩大领地。所以,老子在“治国、平天下”这方面,给历朝历代君王们的箴言精髓就是“以德化人,反对战争“:“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其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修德养性上要做到”持静,守后“:“致虚极,守静笃”、“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这样的君王才是贤能的,才会得到百姓永久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恒久地坐稳自己的江山,成就自己的“私心”。

男子汉大丈夫,当以“慷慨论天下事”,“以天下为己任”。有经天纬地抱负的男儿是人中的龙凤,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乱世之中的男人有一统天下、体恤百姓这样的伟大”私心“,对于男人而言是一种荣耀。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这种”私心”,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试金石,既能检验出大丈夫的品格和境界,更能透视出这个“私心”到底是为了“小我”,还是为了“大我”。如果真得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那这样的君主必然是“持静、守后”的,他会“清静无为“,用自己的德行来教化子民,而不去用战争和苛捐杂税去惊民、扰民,时时刻刻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济世情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可是,从来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纵观中国几千年来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能做到这些的旷世英雄可能只有近代提出”三民主义“的孙中山和“让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毛泽东,就更别说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战乱不断、群雄四起的时代了。在所有的阶级社会里,老子先生这个理想主义者注定都是要失望的,孤独的。因此他的归宿只能是退隐避世,远离朝政。但是有着天下情怀的老子生逢乱世,内心怎么可能平静?一场场战争的发动,一幕幕生灵涂炭的画面,使他的内心燃起了熊熊的怒火。如此恪守“清静无为,柔弱守后”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无法保持从一而终的冷静和克制,在一些字里行间开始嬉笑怒骂,让读者酣畅淋漓,拍案称好。这既是老子先生真性情的流露,更是他伟大人格魅力的折射。《道德经》中既有他劝诫一些君王如果“好战而不施道”将会后患无穷的婉言忠告:”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也有他对一意孤行倒行逆施的残暴昏君的怒目叱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这一章,老子把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把劳苦大众当牛做马的当权者比喻成“强盗头子”,入木三分地对比描述了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恣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而底层劳动人民却陷入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在这里老子对于压迫者的炽烈仇恨,对于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终于爆发了!所以老子思想里所说的“消极无为”,不是要统治者无所作为,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对天下苍生“道”的责任而恣意妄为。

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起了现如今那些巨贪周永康、徐才厚之流的“大老虎”和小贪村官、镇长之流的“小苍蝇”们,他们的所做作为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强盗做派吗?身居高位,他们就飘飘然地忘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忘记了他们手上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却人性泯灭、寡廉鲜耻地把这神圣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贪污腐化,强取豪夺,挖社会主义祖国的墙角。作为中国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加入外国国籍。把自己国家的财富拱手送给外国,他们不正是一群忘恩负义的强盗头子吗?千刀万剐都不足惜!一代贤君习近平上台后,提出反贪先从“老虎”打起,擒贼先擒王,是大快人心,合乎人间正道的。这些中华民族的败类不先拿下,大道难行,和谐无望,富国强民的“中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小家,都要以劳动创造为荣,以奢侈享乐为耻,持家为俭才能富,为人从俭才无忧。

老子理想中的“国家”是这样的:”小国寡民。……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老子向往的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受一定阶级根源、时代因素限制的,但那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没有掠夺,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的理想社会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我追求的伟大梦想啊!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里憧憬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很显然他的理想和老子是异曲同工的。再到中国近代史上清朝的洪秀全发起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起义,还有孙中山领导的“天下为公”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立的一心为民的共产党,都是深受老子这种远见卓识的影响和熏陶的。

所以,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阶级发展历程,我们能生逢在这样一个劳动人民人人当家做主人的和平新时代是何等的幸运!幸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什么理由坐享其成,虚度光阴?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抓住时代的最强脉搏,珍惜黄金般的岁月,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紧紧联系起来,在成就自己的同时竭尽所能地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才不辜负了这样的好时代,也不枉来世一回!

我想,如果老子先生有在天之灵,一定会孑然独立地站在在历史长河的彼岸,捋着长长的白胡须,笑眯眯地对着中华名族苍茫大地上的几十亿子民频频颔首赞许的。因为,我们伟大英明的共产党领导者终于圆了他老人家的这个跨越几千年的梦想!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