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春雨趁春茶

春雨趁春茶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8W 次

连续几天下雨,院子里的几棵树绿色张扬,雨落在树叶上像手指无意地敲打在键盘上发出的稀稀疏疏的乐章。

春雨趁春茶

上午,倚靠大门旁看雨,在翠绿的茶梅树叶间还隐着几朵红花,突然想起了前几天买的新上市的金溪白茶,于是,回到客厅泡了一壶茶,坐在窗边,看小院,满目青绿。雨落在花上,落在树上,落在小池中,四周非常安静,安静的只有我一个人,一壶茶,我随手翻开座位边的书,读到的居然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凄凉的曲子,满怀凄美的愁绪,人生的无常的感叹如雨声翻滚。

在窗边看白茫茫的天空,有一种朦胧的清淡。看着雨水从枝叶间滴落,卷曲的荷叶拥挤在小池里,顿然有一种“声中乱雨至,阴下一鱼行”的感觉。

小院里是“刷刷”的雨声,大厅里是茶香轻盈,诗词几阙,这就是安静的止园,在琐碎的日子里,一直是我灵魂栖息的港湾。当然,对于茶,我没有过多的了解,只是喜欢它淡淡的香,通透的色,还有氤氲的美好情怀。

人们说到茶自然会说到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传遍世界各地,在古丝绸之路上除了有瓷器之外,还有茶,一条条茶马古道让中国茶肆虐着世界的过去和现在,它像一首清香四溢的诗歌,也像一幅地久天长的图画,隐藏在冥冥众生之中,成了生活的必需,成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喝茶,却不怎么懂茶。有朋友告诉我:“头遍水,二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后来和爱喝茶的朋友一起聊天,才知道一年四季喝的茶也有不同。比如,夏天喝点绿茶清热去火,冬天喝点红茶暖胃和气。还有白茶,黑茶。原来我认为绿色的就是绿茶,红色的就是红茶,以为都是按颜色分的,朋友说这样认知的人就是茶盲。

中国自古喝茶,还讲究茶艺茶具,讲究风雅。现代不少人,更是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提倡茶道。但也有一些人,备了全套的高档茶具,依样画瓢学了一点泡茶方法,便借茶具的名贵和一知半解的茶艺知识,显示自己博学,甚至别人的夸奖,则大可不必。

现在还有一些商人,为了生意交往,也讲究喝茶送茶。当他们把茶加上“历史”的标签后,一晚上,就能让你喝出天价的茶来,喝出五千年文化。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好在我心里的茶,无所谓贵贱,适合自己口味就是好茶。前几天,我买了一罐刚刚上市的金溪白茶,清淡无色,入喉甘滑。这让我想到了友情,与茶十分相似,不一定要百年普洱、届前龙井,只要一份清淡久远便好。

据说茶道是高深的学问,有的人喝茶颇有讲究,大有排场,只是我喝茶,从来没有把它当回事,放茶叶,倒水,就可以了。我是不会把日常的喝茶,搞得那样深奥、那样复杂。

这世间,老百姓过日子,一个人喝茶,休闲解渴;几个人喝茶,谈古论今,各说各话。这样久而久之,我从茶中看到了沉浮,从而也悟出了我们的人生的拿起与放下。

更想起我们乡下村头,三五人支个棋摊,沏一壶自制的土茶,大碗喝着,其乐融融,煦风和畅。苏东坡当年不也说“日高人渴漫人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普通老百姓,讲究的是茶可以解渴,可以开胃润气,看重的是茶的实效。

在我心中,一缕茶,一杯水,雅俗共赏,最终混成了一段流芳千古的文化。且不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的沉浮;也不必说“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的淡然;单只是“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的悠然就足以映射出了许多生活哲理,一壶茶囊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比如人与人,无论是相识,相知,亦或只是擦肩,皆因有缘才能遇到。这就好似泡茶,适合的茶碰到适合的水,又遇到适合的人,这茶、这水、这人,才得以快乐逍遥。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世间的一切大都好像泡茶,人一走,茶就凉,十分寻常。生活中,能陪你喝一杯茶的人或许很多,而能陪你将一壶茶喝到苍颜鹤发的,终究是少之又少。

喝茶本是寻常事,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喝什么茶也不用特别讲究,只要适合自己的便是好茶。春天来了,我喜欢陪朋友喝喝茶,聊聊天,但更喜欢独自在止园享受一壶茶的静静时光。

春茶已经上市,茶话依旧绵绵。道家看到的是气,佛门看到的是禅,我们俗世只是爱它。门前春雨刷刷,桌上一壶清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止园煮一壶茶,有春天伴我前行。

赞助商

赞助商